半刚接可替换耗能梁段K型偏心支撑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河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hu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偏心支撑框架在承受较大的水平荷载时,可通过耗能梁段的屈曲变形消耗地震能量,从而保护其它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保持弹性阶段或部分塑性阶段,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耗能能力。传统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中,往往采用焊接连接的方式,耗能梁与框架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这样不利于框架的震后修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采用较低屈服点的Q235钢作为耗能梁,Q345钢作为框架其他构件,将耗能梁设计为齐平式端板螺栓连接,梁柱节点采用半刚性连接的形式,防止了焊接连接造成的节点间脆性断裂的问题,同时,耗能梁采用可替换设计,有利于震后的修复,提高了结构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拟静力试验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对带有可替换耗能梁的半刚接偏心支撑钢框架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对两个1:2缩尺比例单层单跨平面钢框架进行低周循环加载试验。通过试验分析了框架的变形特性、塑性发展情况及破坏模式,分析了框架的强度、刚度、滞回性能、耗能特性。(2)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依据试验框架数据建立有限元实体模型,对模型进行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应力发展情况、变形情况、荷载-位移曲线均与试验由较好的拟合效果。(3)通过改变耗能梁的长度、框架的轴压比,研究框架抗震性能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破坏主要发生在耗能梁处,且耗能梁先于框架屈服并消耗能量;适当提高耗能梁处端板厚度可以提高框架的水平承载力。梁柱节点处在加载过程中始终没有屈曲破坏,梁柱节点处的螺栓所受荷载较小,采用半刚性连接对框架的抗震性能影响较轻。采用长度比较小的剪切型耗能梁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初始刚度,长度过长不利于耗能梁腹板处剪切变形消耗能量。轴压比在0.3以下时,轴压比对框架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小,轴压比达到0.6和0.8时,易导致柱脚在加载过程中的屈曲。
其他文献
背景:冠心病(CAD)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状况下,使其成为全球人类死亡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危急类型,其
鸡第一次运输应激多发生于刚刚破壳后,由孵化场运输至养殖场。运输应激过程会对雏鸡的生理机能及生产性能造成危害。心脏作为循环系统的中枢器官,已证实离子稳态失衡是运输应
为了应对现代城市化进展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交通压力,桥梁施工工艺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桥梁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的人口密度大,周围环境的复杂多样,传统的桥梁施工技术已经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顶推施工技术恰恰能够适应这一施工条件。当前,顶推施工方法已经成为桥梁建设中重要的施工方法之一。本文以平弯桥梁的顶推施工为研究对象,建立一个理论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研究顶推过程中梁体受力情况。然后以东莞长安至深
我国的重整制度存在一定不足,体现出一种对于担保债权限制有余而保护不足的倾向。笔者认为应该改善相关制度设计,减少重整制度对担保债权的限制,拓展担保债权人利益诉求渠道,
目的:收集CKD3~5期合并出血中风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不同预后的CKD3~5期合并出血中风患者在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等方面的差异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招商引到资优惠政策作为我国目前各地政府吸引企业投资的主要手段,对促进企业投资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化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战略的实施,对于招
对口译成果的评估虽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学界仍渐渐形成了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口译规范。作为对口译过程最后一环节的评估结论,译语表意不明是在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两个层面对
“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要素资源数字化水平稳步提高,智能化水平持续发展,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建立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推动了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管理平台与服务的发展建设。“十三五”期间,将提升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强自动驾驶的规划,鼓励关键技术的创新。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城市的建设,为了推动自动驾驶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很多公司都开发了自动驾驶系统,为了将该系统投入使用,必须满
书面纠正性反馈一直是外语写作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写作教学中的“高投入,低回报”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这也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专注于二语学习者对书面纠正反馈的认知,行为和情感层面等问题的探讨。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方法对一班27名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为期18周的调查研究,运用了开放性问卷调查、小组和个人访谈以及写作文本等多种数据采集方法,对二语学习者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感知、信念以及反馈投入进行
田园城市理论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在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和营造宜居环境为城市建设目标的新时代背景下,“田园城市”再次成为城市规划的基点与导向。但如何评定“田园城市”发育程度?如何判断城市建设水平与“田园城市”这一目标的差距?使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依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城市发展更加注重构建适合人居认知水平的美好城市空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着手研究如何创建宜人空间模式,但更多研究于城市的某一方面或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