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扶贫事业已取得了显著成效,1978年至2019年,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0.6%,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权保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因病致贫作为最主要的致贫因素,依然阻碍着全面脱贫的实现,其持久性和反复性决定了医疗扶贫仍是扶贫的主攻方向。医疗扶贫除了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特点以外,地区之间的医疗水平、医疗保障程度仍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在集中连片特困区域,医疗服务供给仍然难以满足贫困群众的医疗需求,偏低的报销比例不能完全遏制群众陷入贫困。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展开了因病致贫和医疗扶贫的相关研究,在因病致贫原因机制和治理体系、医疗保障减贫效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现有研究鲜有将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纳入统一框架进行分析,因病致贫的机理与医疗扶贫的优化路径仍有待探讨。鉴于此,本文选取曾为上世纪80年代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位于东部沿海的典型贫困区宁德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经济社会统计数据、问卷调查和空间数据,应用综合评估、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地理加权回归与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典型贫困区因病致贫状况,从供需视角探讨医疗扶贫可及性与满意度。首先,在分析宁德市因病致贫现状的基础上,识别了因病致贫路径;进一步基于可及性视角,从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两个角度分析其对医疗扶贫的支撑能力,以此揭示医疗扶贫的供给状况与空间差异。其次,利用526份问卷调查数据,从医疗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医疗便利度三个维度对宁德市医疗扶贫满意度开展分析,并利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甄别影响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医疗扶贫的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宁德市六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因病致贫和返贫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不同疾病类型的致贫状况和能力有所不同,并且因病致贫在不同区域与人群之间均存在差异。疾病的致贫路径较为复杂,主要造成过高自费医疗支出,以及导致家庭丧失劳动力影响创收而引起贫困。此外,疾病一定程度上还会从影响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家庭和谐等方面造成贫困现象发生。(2)宁德市医疗保障可及性较高,但医疗保障供给与贫困人口实际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贫困人口对大病保险和大病救助的需求仍较高,医疗保障起着一定的减贫作用,但效果有限;宁德市医疗服务空间可及性存在地区差异。总体医疗服务可及性较差的乡镇主要分布在交通偏远的山区和海岛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可及性在县与县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而综合医院可及性则存在明显的圈层结构,且靠近县城,道路网密集的地区可及性高;此外,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提升总体医疗服务可及性具有改善大部分地区贫困状况的作用。(3)宁德市医疗扶贫满意度水平整体较高,不同维度与地区的满意度存在差异,并受多元因素影响。宁德市的医疗扶贫满意度平均值达到4.19,总体满意率为81.56%;从具体指标上看,医疗保险费用、医生服务质量、保险报销流程的满意度较高,村医诊疗水平、医院看病流程则相对较低;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古田与屏南县均值上相差0.91,总体满意率相差33.28%;此外,满意度主要受家庭实际报销比例、医治效果、居住地距综合医院距离、医疗保障制度了解程度、是否为因病致贫等因素影响。本研究从供需角度分析了医疗扶贫的成效与不足,并提出了医疗扶贫的优化路径,将深化对因病致贫内在机理的科学认识,并为典型贫困区继续开展医疗扶贫,以及为2020年贫困退出后防范返贫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