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城市生活性干道及周边地区环境整治设计研究与实践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j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人以及步行行为曾经是道路的主题,生活性道路也曾经是市民活动的主要载体。然而在汽车交通飞速发展的今天,道路空间环境不再以人为本,道路的活力也日益衰退,生活性道路丧失以前亲切、和谐的魅力。 国内城市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了“城市美化运动”,其中道路环境整治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目前国内很多道路环境整治流于“涂脂抹粉”、“穿靴戴帽”的道路空间表面的修饰工作,并没有从城市活力复兴的根本任务出发,寻究市民的活动需求。生活性干道的环境整治是国内城市环境整治涉及比较多的主题,因为生活性道路一般位于城市建成中心区内,而干道是城市主要的脉络,生活性干道及周边地区与城市形象、城市经济、市民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其本身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既是线形景观整治设计,又涉及到区域改造设计,甚至是旧城改造设计。它综合了城市经济、城市管理、规划设计、城市交通、市政建设、园林景观、行为心理、文物保护、公众社区机构等多个学科与部门的专业知识与协同工作。国外在该专题上已有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成功例子,尽管我国的城市生活性干道环境整治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仍在实践上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国内对道路环境整治这个专题的经验总结与理论研究较少,仍处于起步阶段。而我国国情决定设计者不能照搬国外的例子,因此对国内的生活性干道及周边地区环境整治专题进行总结与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不同地区的生活性道路环境有其不同的特色。岭南地区因为其特殊的人文、地理、气候条件,产生了相应的特殊的城市文化生活与环境。因此岭南城市的生活性干道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整治设计应该针对其特点与需求进行,以形成具有岭南风情的充满活力的生活性道路空间。 本文依据“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在案例研究与实践总结后认为,生活性干道及其周边地区环境整治设计应遵循“片区改造”原则、“步行与自行车优先”原则、“小尺度街区规模发展”原则、“区段特色”原则进行设计,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设计。应该摒弃以往治标不治本的表面功夫做法,避免进行劳民伤财的重复工作。 本文主要通过国内外理论研究、岭南城市生活性干道环境整治设计案例研究、实地调研与工程实践总结等研究手法,得出相应的不同层面的设计指引,并对一些实际案例进行虚拟性的改进设计。 本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结国内外先进理论,从中国国内生活性干道及周边地区环境整治的背景出发,讨论了中国岭南地区城市生活性道路环境整治的现状,阐明了整治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其不足之处的原因。 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国岭南城市生活性干道及周边地区整治的较为先进与成功的理论与实际案例,从中得到思考与启发,并进一步得到一系列关于中国岭南城市生活性干道及周边地区环境整治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指引。 第三部分对两个笔者参与设计或者评价研究的两个对象:一个为笔者参与过设计的实际的生活性干道及周边地区整治项目一一海口市海秀西路东段环境整治,另外一个为笔者参与的环境评价研究对象一一广州市天河北路其中一段进行分析、评价与总结,并结合上文所得的设计原则与指引进行虚拟性的改进设计。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面临日益突出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建成区域无序蔓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显著障碍。
元大都水系规画前超金代,后启明清,元初三十年是北京历史上水系规画最为成功的一段时期,其先进的治水、理水技术堪为一代之典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从水系对元大都选址
控规这一规划形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以来,经过将近二十年的不断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是在控规的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法制层面、技术层面以及与其它类型规划关系的三
近代中国,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社会结构的变迁,旧的城市规划制度和方式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尤其以住宅区的规划和建设表现的最为突出,历史上的老北京独户居住的传统合院住
论文以中国古建筑中的雀替这一单独的木构件为题,立足于现存的雀替实物,以北京明清时期故宫古建筑上的雀替为主要参考依据,将各式雀替归纳与梳理,从雀替的外型直至雀替的尺寸
从学科发展动态来看,21世纪被不少学者称为“生态文明”的时代。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它的生态学化,即各学科与生态学的结合。在全球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城市总体布局中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