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尖晶石型锰氧化物(Spinel-type Manganese Oxide,SMO)对溶液中的锂离子显示出特有的选择性,可选择性的从溶液中提取锂离子,因此被称为“锂离子筛”,用于卤水、浓海水等溶液中锂的提取及锂电池等含锂资源的锂回收。SMO型锂离子筛具有选择性高、吸附容量大等优点,是最有前景的锂吸附剂之一。但由于锰具有多种氧化态,如何控制反应条件制各具有结构稳定、提锂性能优良的离子筛,仍是锂离子筛制备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研究各种吸附条件对离子筛提锂性能的影响,研究不同条件下的锂离子提取动力学、热力学行为,从而提供离子筛提锂操作过程的工艺参数,描述离子筛脱/嵌锂过程的机理,将对离子筛提锂的工业应用与开发提供实际及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以SMO型锂离子筛为研究对象,以锰盐和锂盐为主要原料,在采用固相法探讨离子筛前驱体制备条件与离子筛提锂性能关系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水热法、共沉淀法为主要合成方法,成功制备了具有高提锂容量、选择性好及结构稳定的两种锂离子筛材料,并研究了合成条件对材料制备及提锂性能的影响。利用制备的两种离子筛对比研究了溶液pH值、锂离子浓度、温度、吸附时间、离子强度等因素对锂离子提取性能的影响,及不同条件下的锂离子提取平衡、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采用不同模型对提锂平衡及动力学进行了拟合,详细研究了在弱碱性缓冲体系下的提锂行为。结合仪器分析和实验现象,对离子筛的脱/嵌锂机制首次提出了“空位效应”作用,并对脱/嵌锂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进行了有益的解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随原料锂锰摩尔比在0.5~1之间增加,由固相法制备得到的离子筛前驱体中的锂锰摩尔比也增加,酸洗脱锂后得到的离子筛提锂容量也表现出随之增高的趋势。以LiOH为锂源比以Li2CO3为锂源制备的离子筛具有更高的提锂容量。离子筛产物晶粒长大和Mn2O3等杂质形成可能是造成离子筛提锂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以水热法为主要合成方法,可以制备得到高选择性的锂离子筛MnO2·0.5H2O,采用共沉淀法也可以得到相似的产物,但共沉淀法制备的离子筛颗粒小(纳米级)、比表面积大、脱锂产物含H量高,尽管结晶度稍差,但其显示了更高的提锂容量及循环提锂性能。两种离子筛的提锂容量都在34 mg·g-1以上,显示出较高的提锂能力,且在脱/嵌锂过程中,两种离子筛的溶损率都<5%,显示了较高的结构稳定性。非缓冲体系下的溶液pH下降现象证实了Li+-H+离子交换在当前制备的尖晶石型锰氧化物锂离子筛提锂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由于提锂过程中溶液pH逐渐下降致使锂提取不完全,对于通常具有弱碱性或中性缓冲能力的实际溶液中锂资源,研究离子筛在弱碱性缓冲体系下的提锂行为显得尤为必要。pH 8.0缓冲体系下的锂离子提取过程研究表明,锂离子的提取平衡可以用Langmuir模型较好的描述,且当前制备的SMO离子筛的锂离子提取为一自发、熵增的吸热过程,提取平衡可在24h内达到,提锂动力学遵从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离子强度对当前离子筛的提锂行为影响较小,扩散研究结果表明边界层扩散与粒内扩散联合控制离子筛的提锂过程,而两种扩散对限速步的控制程度与离子筛的晶体结构有主要关系。最后分别从离子筛本体结构、脱/嵌锂前后结构及Li+-H+离子交换过程的讨论出发,综合现有文献及本文实验结果,主要通过对离子筛结构中可交换H的讨论,及脱/嵌锂前后离子筛结构的变化,首次提出了“空位效应”作用,并据此描述SMO离子筛的锂离子脱出/嵌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