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盟(ASEAN)是最早与我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经济体之一,双方于2002年11月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全面启动。中国与东盟已历经了经济贸易合作发展的“黄金十年”,双边贸易总量快速增长,双边贸易额从2002年的548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436亿美元,增长约8倍。2014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4803.94亿美元,同比增长8.3%,增速较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增速高出4.9个百分点,突显中国与东盟良好的贸易发展趋势。东盟已经连续6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场,且中国一直是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正在增强,但上升较为缓慢,且中国工业制成品作为一个整体在出口上仅具有微弱的竞争优势,加上初级产品的出口已不再具有竞争力,因此中国应该明确提升对东盟出口竞争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拓展中国对东盟出口竞争力升级空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上新丝路”)是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东盟时提出的战略构想。本文基于中国-东盟携手共建“海上新丝路”的宏观背景,立足于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关键节点,抓住再创中国-东盟“钻石十年”的历史新机遇,探究中国对东盟出口竞争力的升级潜力问题,研究对提升我国对东盟出口竞争力,改善贸易结构、促进出口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全文分序言、正文五章以及结论共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序言。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对东盟出口竞争力现状,从出口贸易总量、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四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对东盟的出口竞争力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第四部分,我国对东盟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中国对东盟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国家政策和共同语言;外部因素包括经济规模、人均GDP、地理距离、汇率、区域经济合作等。第五部分,海上新丝路背景下我国对东盟出口竞争力升级的实证研究。通过对2002-2013年中国与东盟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海上新丝路”建设对中国对东盟出口竞争力具有积极影响,中国对东盟出口竞争力存在升级潜力和扩展空间。第六部分,海上新丝路背景下我国对东盟出口竞争力升级的路径的探索,包括:改善我国商品出口结构,增强出口竞争力;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运作,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本国港口城市网络建设,拓展贸易升级空间;利用海上合作基金,加强海洋合作伙伴关系等。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