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叙事诗体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an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诗歌(约1870——约1940)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辉煌时期,叙事诗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叙事诗创作方面开拓新题材、创造新意境的努力是各派诗人共同努力的方向。本文就试图以乐府歌行、“长庆体”、近体组诗这三种有代表性的传统叙事诗体为例,探究中国古典诗歌在近代演变的若干规律。主要观点是认为诗体对诗歌本身的“规约”作用是传统诗歌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乐府歌行一般来说体式较为自由,可以较多地引入新意象、新语汇,因而成为近代“新派诗"的主要形式,同时一部分坚持传统的近代诗人的乐府诗创作也有多用新语汇、“流行语”以求贴近现实的现象。而同属古体诗的“长庆体”则受近体诗影响较深,在题材、声律、语汇方面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从而影响了对近代现实的表现,诗人们只能通过选用人们熟悉的题材以及自注、小序等辅助手段阐明诗意。近体诗由于篇幅较短,体制、语汇方面的限制也较为严格,往往通过联章组诗来弥补这一缺陷,但其对现实的表现仍然因为种种限制而流于隐约晦涩。
其他文献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存在着多种可能的形态。其中,由西方文学和西方文化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而构成的关系,以其在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史上的多见,为最主要的形态。本文
“古体诗”向“近体诗”的演进转型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嬗变与沿革的历程。“近体诗”作为“古体诗”格律化的结果,从“古体诗”中脱化而出,并在独立定型之后,取代“
本文对余华先锋小说的审美元素与修辞策略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余华的先锋精神是中国当代文学史及其个人成长史的一种必然。在饱食本土小说的简约精神、川端康成的唯美精神、
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人生经历可谓特殊,丰富而极具传奇色彩。出生于名门望族,自小熟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幼年时历经病痛、战火、离乱,目睹家族的荣辱兴衰;去台后在大学深受西方现代主
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普遍加大,加班、熬夜成了很多人的家常便饭,甚至生活方式。近日,不少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患者中,带状疱疹(即老百姓说的“缠腰龙”)几乎占了两成。民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缠腰龙”如果在肋部缠绕一圈就会死人。真是这样吗?    熬夜、劳累引发带状疱疹   绝大部分带状疱疹都与熬夜、劳累有关系。以前,带状疱疹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而近两年,带状疱疹的发病日趋低龄化,经常
上世纪的最后十年,先锋派主导的“新历史叙事”曾作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狂飙突进地爆发出它们深藏的力量。在这十年里,由于对写作困境的不同理解与不同表达,先锋派以其转向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