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原发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或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发生转移及形成门静脉癌栓(以下简称PVTT),术后高转移、高复发率是其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经过多年的努力,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经得到了提高。然而,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预后却依然十分凶险,其1年生存率亦不容乐观,且术后转移、复发率较前者更高。目前对于PVTT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针对PVTT的病理意义、形成机制、生物学特性等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并提出过不同的假说,但是,遗憾的是,种种假说都不能对PVTT的形成机制作出合理的解释。其主要原因在于,对PVTT进行实验研究不能直接在人体进行,需要建立便于体外研究的PVTT细胞模型,然而,纵观国内外已建立的肝癌相关细胞系,目前尚无合适的PVTT细胞模型可以被用以研究PVTT的发生机制及其生物学特性。鉴于此,建立一株具有明确成瘤性和转移性的来源于人肝癌门静脉癌栓的细胞系在研究PVTT相关机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建立一株来源于人肝癌门静脉癌栓的细胞系并对其成瘤性、转移性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以探讨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相关机制。[方法]1.来源于人肝癌门静脉癌栓细胞系CSQT-2的建立利用PVTT新鲜组织块进行皮下移植瘤模型构建、完整组织块原位移植法、皮下移植瘤原代培养等一系列方法,建立一株来源于人肝癌门静脉癌栓的细胞系。2.CSQT-2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各种体内外实验方法,如细胞形态学采用光镜观察;超微结构采用电镜观察;MTT法测细胞生长期曲线;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DNA组成及分析细胞表面标志物;皮下成瘤实验观察CSQT-2成瘤能力;生物荧光标记法观测细胞转移能力等对CSQT-2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通过皮下移植瘤模型构建、完整组织块原位移植法、皮下移植瘤原代培养等一系列方法成功建立了一株来源于人门静脉癌栓的PVTT细胞系,并命名为CSQT-2。其生物学特性如下:扫描电镜显示CSQT-2细胞表面存在微绒毛,透射电镜显示大多数的CSQT-2细胞含有不规则的桥粒,线粒体,核糖体和细胞核;细胞生长曲线显示CSQT-2细胞在体外倍增时间约为48h,DNA周期分析:G0/G1为51.51%,G2/M为13.82%,S为34.67%。皮下成瘤实验提示,CSQT-2最低成瘤细胞数量级为103,成瘤时间为6周。将CSQT-2细胞系的皮下移植瘤接种到裸鼠肝脏后,经病理切片分析,可观察到镜下门静脉癌栓的形成。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实验显示CSQT-2第5代细胞表达CD133阳性比例为8.1%,CD90阳性比例为4.1%,然而,上述比例在细胞传至60代后分别变为0.2%和0.4%。与CD133和CD90表达情况相比,EpCAM的结果则恰恰相反,其阳性比例则由24.8%变为99.8%;投射电镜检测结果提示CSQT-2细胞无支原体等污染。[结论]1.经肝癌门静脉癌栓新鲜组织块进行皮下移植瘤模型构建、完整组织块原位移植法、皮下移植瘤原代培养等一系列方法培养的CSQT-2细胞系能够稳定传代,具有无限增殖能力。2. CSQT-2细胞系具有相对特殊的生物学特性,主要表现为:①细胞生长较迅速,这可能与其凋亡率较低和细胞周期较短有关;②SQT-2细胞表现出较强的成瘤能力;③SQT-2具有形成PVTT的能力,经原位移植瘤种植肝脏后,可观察到镜下癌栓;④CSQT-2在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可以作为实验材料应用于PVTT相关肿瘤干细胞方面的研究。因此,CSQT-2是一株来源于PVTT的具有较强成瘤性和转移性的PVTT细胞系,可以应用于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相关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