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国是欧亚大陆东端的重要内陆国,地缘上的战略意义较突出,有“亚洲腹地”的称谓。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之后,蒙古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蒙古国放弃原来一边倒向苏联的立场。1994年,蒙古颁布了《蒙古国对外政策构想》,宣布实行不结盟、等距离以及全方位的多支点外交政策,并据此提出了“第三邻国”外交方针,即除把中俄两大地缘邻国作为首要外交对象外,蒙古国还将美国、日本、印度、韩国、欧洲等视为“第三邻国”,并重点与其发展关系。当年《蒙古国对外政策构想》是蒙古国建立后自力制定的首部独立的文件。此后,2010年,蒙古国通过立法的方式将这一外交政策固定下来,到了 2011年,颁布了《对外政策构想》,明确将“第三邻国”政策加入构想中。蒙古国推行的这一外交政策,源于多个方面的原因。据蒙古外交史,每次有执行比较独立外交政策的机会时,蒙古国尝试交往第三国。例如,1911年,外务部向美、法、英、德等九个国家提出照会,提出互换外交代表、相互订立合同、进行对外贸易等意见。蒙古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是保持与中俄两大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蒙古存在一种说法是:“邻国命运是相联系的”。因此,周边每个国家的态度,将直接关系到邻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中俄都是世界级的大国,蒙古两大邻国的安全稳定和社会发展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蒙古国的内外环境。从地缘和政治上来说,蒙古国将邻近的中俄两大邻国作为首要的外交对象,与此同时还寻求发展与美、日、印、韩、欧洲等“第三邻国”关系。其中,蒙美关系涉及地区热点问题。这些年来,美国不断的加强同蒙古国家的军事合作,并力图推动蒙古国与朝、韩关系向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提升其在东北亚地区中的存在感和实力。蒙古国全力推动“第三邻国”外交政策的实施,积极努力发展与西方大国、亚太地区重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政治、经济等多领域的双边、多边关系。在此,蒙古如何运用灵活多手段的外交方式在大国交涉中周旋、权衡利弊,以及如何在中国、俄罗斯和美国大三角关系中保持平衡,对于蒙古国外交继续构成重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