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场评卷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要环节。明代乡、会试实行三场考试,考试内容和标准完全相同。为了保证评阅和录取的公正性,自洪武开科以来,随着科举考试走向正规化,统治者不断提高考官的学识和资历。乡试考官在明初主要由教官担任,几经反复,万历十三年京官主持乡试成为定制;会试考官则由詹翰官担任,在内阁制度完全形成之后,则由次辅臣担任。随着士子人数的增加,同考官的人数也不断变动。 明代的录取方式虽规定为三场兼顾,但在实际的评阅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规律的影响和制约,考试题目繁多,士子不能兼顾,同考官人数有限,评阅标准复杂,评阅时间有限等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三场兼顾的评阅方式在实际的阅卷过程中不能完全实行。 由于明代科场研究的文献分布不均,科场研究是明代科举制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明代科场的实证研究方面尤为不足。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76种登科录同明代的官、私史料结合起来,利用明人文集、明代笔记小说对明代乡、会试考官的遴选,乡、会试评卷标准,录取方式进行了探讨。尤其利用系统的方法和数据统计对影响评卷的诸多因素进行客观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