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唐宋文化背景下对宋代乐府题边塞诗进行音乐、文学以及综合的研究。绪论首先对宋代乐府题边塞诗进行定位,然后分乐府诗和边塞诗两大块对有关宋代的情况进行综述。随后介绍了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第一章,描述宋代乐府题边塞诗的创作总貌。首先从发展脉络、曲题分布、个体倾向三方面分析了宋代乐府题边塞诗的创作总况。笔者认为,宋代乐府题边塞诗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旧题乐府中。诗人诗作数量差距悬殊。数量相对集中的比较少,绝大多数诗人的此类诗作呈分散态势。同题拟作情况大量存在。其次,本章简述了创作的背景并探讨了创作的成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创作传统、礼乐的重建、内缩的边境和唐音的回归所致。第二章,考证了宋代乐府题边塞诗的音乐性。首先从音乐观、诗乐观、乐府观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揭示了宋人固守诗歌雅正传统的乐府观。其次,回顾了乐府诗“以乐从诗”和“以诗从乐”两种入乐方式的演变历史。第三,探析了宋代乐府题边塞诗的入乐状况。先考察其是否入乐。如果是入旧乐,看其是否有曲调流传,是否有“本事”记载;如果是入了新乐,需要在词乐中考察。具体而言,看其是否有“以诗为词”的经历。其次考察不入乐的情形。主要是考察一下诗作本身残留的音乐信息。再次,从历史文献记载、诗文旁证、文本分析三个方面考证了宋代乐府题边塞诗的入乐状况。笔者认为,宋代乐府题边塞诗多数已不入乐,只有少数几个曲调还在流传。第三章,对宋代乐府题边塞诗进行了文学研究。首先探讨了创作模式的拟与变。总体上沿袭多,新变少。艺术上难以新变,转而在内容上显示出强烈的时代特色。其次探讨了主题思想的时代性内涵:深沉的忧患意识、强烈的胜利渴望、高昂的爱国热情和细腻的思妇情怀。再次,揭示了宋代乐府题边塞诗的特质。一是徒有音乐标志;二是模式化的家国之情;三是心灵自慰的虚拟胜境;四是悲健和婉郁的风格。最后,初步比较了宋代乐府题边塞诗与北宋非乐府边塞诗的异同。两者都有战争、忧患、爱国主题。风俗主题虽都有,但都很少,尤其极少描写边塞风光。两者显著的不同是,乐府题边塞诗中有大量的思妇主题诗,而非乐府边塞诗中却没有。表现手法上,宋代非乐府边塞诗重在实写战争场面,是战争的实录;有时甚至具体到某一次战役过程的描写。而宋代乐府题边塞诗重在虚拟战前、战后的盛大场面,即使正面写到战争场面,也往往是略写或一笔带过。在表达方式上,宋代非乐府边塞诗以叙事为主,但常常夹叙夹议。而宋代乐府题边塞诗则以描写为主,通过描写一个具体的情境并在结尾加上议论来抒发感情。情感基调上,宋代非乐府边塞诗透露出一种苍凉悲哀、每战必败的悲伤主义情绪,这是诗人内心深处积淀的自卑感和感伤心态的流露。悲凉伤感,淡朴内敛。其更多透露出了宋诗的特质。而宋代乐府题边塞诗重在通过虚拟胜境来表现对胜利的渴望和高昂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