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系统优化及工艺特性试验研究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w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是传统膜生物反应器(MBR)和动态膜技术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新工艺。以廉价的微网基材代替昂贵的微滤或超滤膜,利用网膜两侧的水头差作用,在微网基材表面形成的动态膜对混合污泥进行固液分离。它解决了传统膜生物反应器膜组件成本高、动力消耗大以及膜污染难以解决等问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微网基材和运行方式对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效果和处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实验选取了尼龙网和无纺布两种基材进行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曝气量为0.25m3/h,反应器的充氧能力和内循环均能达到较佳的效果;两种基材DMBR在稳定运行期,浊度均在5NTU以下,CODcr和NH3-N都达到很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达85%和90%以上,但是对TN去除效果不高;长期运行发现,无纺布膜组件强度远远低于尼龙网膜组件,实验过程中易破裂,需经常更换新膜,而且大型中试研究对膜的强度要求更高。因此,实验选取尼龙网作为膜基材作进一步的研究。实验探讨了正常污泥、膨胀污泥和解体污泥动态膜形成和膜污染特点,并从胞外聚合物(EPS)、相对疏水性(RH)、污泥混合液粘度(μ)等这些物化性质定量研究膜污染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膨胀污泥由于丝状菌的累积导致泥饼层厚度增加;解体污泥由于胶体颗粒和可溶性物质沉积在膜面堵塞泥饼层中间的一些通道,使形成的泥饼层更致密;而正常污泥膜污染形成缓慢,抗污染性能最好;EPS含量和组成以及污泥形态是决定污泥性质并影响动态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的主要因素。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对TN处理效果差及膜污染是影响系统长期运行的直接原因。本研究从这两方面入手,强化TN处理效果,优化反应器的运行方式和反冲洗方式。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膜-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系统大大提高了对TN的去处率,平均去除率由原来的18.5%增至53.1%;连续式出水一个周期的累积出水总量为75L,运行周期为38h;而间歇式出水一个周期的累积出水总量达128L,运行周期为72h,其出水总量和运行周期均为连续式出水系统的一倍左右。因此,间歇式出水能有效减缓膜污染,延长连续运行时间,降低运行成本。通过中试进行了工艺论证,在确定的优化运行状态下,以150目和200目的尼龙筛网作为膜材料,结果发现:150目尼龙网DMBR运行周期为26d,200目尼龙网DMBR运行周期为18d,其原因可能是200目尼龙网孔径较小,截留较多的污染物,更易引起膜污染;连续稳定运行了30d,两反应器均取得了良好的生化处理效果,CODcr、NH3-N和TN的去除率均达到85%、96%和48.8%以上,但是对TP的去除效果较差。在试验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膜生物反应器设计的初步思路。
其他文献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对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概念及联系进行辨析,对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进行阐释,对公司
电石渣是在工业生产聚氯乙烯、聚乙烯醇、乙炔气等产品的过程中,电石(CaC2)水解后产生的废渣。电石渣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它具有强碱性,如得不到妥善的处理,直接露天堆放,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精神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居于大学文化的核心地位,这种精神文化就是人们常常论及的大学精神.铜仁学院办学历程历经风雨,艰苦的办学条件和师生
杨树(populus)是世界上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在我国,杨树的栽植遍及全国各地,是我国用材林、防护林和四旁绿化林的主要树种。我国杨树天然林面积300万公顷以上,人工
高中化学不同于其他学段,其内容呈现复杂化,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有效性就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本文将主要从高中化学学习的基本特点
文章对金属材料检测实验室的概况进行了大体介绍,并对不同类型的检测实验室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对其建设管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希望有助于推动实验室不断发展。
考察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创作,可以发现汉语诗律和古代格律诗形成于南北朝.在南北朝诗人中探索诗律并作出较大贡献的可按地域分为三个诗人群:江浙诗人、山东诗人、河南诗人.当时
微波技术广泛用于无线通信、材料处理和材料介电常数测量等领域.微波处理材料的优点是传热快、体积加热和选择性加热、无环境污染和容易自动控制.本文讨论了微波与物质相互作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已连续十余年居世界之首,事故之多发、频发、恶发的严峻形势已不容忽视。仅追究事故现场人员的肇事责任收效甚微,加强追究事故背后监督管理人员的责任才是解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中热液活动多,相应地也发育较多的热液白云岩储层。认为该类储层的规模具有局限性,更多的是对前期已经形成的储层进行叠加改造,但由于盆地内热液影响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