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引种野杏家系子代测定及优良家系选择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fly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杏(Armeniaca vulgaris var.ansu)具有重要的生态及经济价值,应用前景广阔,极具开发潜力。本文以野杏家系子代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物候特征、生长性状、经济性状、果实营养成分及遗传变异情况,通过综合评价选择优良野杏家系,以期为该树种的良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38个野杏家系在3月底4月初萌动,4月中旬左右开花,4月下旬左右落花,整个花期持续18~25d,花期最长的家系为167号。38个野杏家系在4月下旬坐果,7月中旬落果,整个果期持续75~83d,果期最长的家系为260号。38个野杏家系在4月下旬展叶,11月上旬落叶,整个生长期持续188~204d,生长期最长的家系为258号。其中167号家系开花最早,可作为早春观花资源。119号、166号家系开花最晚,可作为晚花的育种亲本材料。260号家系果期最长,120号坐果最早,119号、143号、253号、166号及260号果实成熟最晚。根据物候观测数据,采用Ward法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将供试样本分成5类。(2)17个定性描述性状中,叶片颜色、果实口感等主要性状符合野杏表型性状的基本特征,30个定量描述性状满足正态性分布。野杏表型性状在家系间及家系内存在丰富的差异,家系间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2.57%,家系间的方差分量(66.06%)大于家系内(23.98%),种源间的方差分量(67.44%)大于种源内(44.07%),家系间变异是野杏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幅度为13%~48%,野杏家系表现出丰富的表型性状多样性。野杏家系在果、核、仁三径方面的遗传力为0.01~0.98。聚类分析可将野杏家系分为3大类,第1类的果形指数最大,出仁率最高,可作为选育高出仁率或特殊果形的亲本繁育材料;第2类的核壳最厚,出核率最高,可作核壳类资源;第3类的果实最大,核形指数、仁形指数最大,单株产量最高,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V_C含量最高,可鲜食或加工利用果肉,也可用作选育特殊核形或仁形的亲本材料。(3)野杏家系生长及经济性状中有54对呈极显著正相关,44对呈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主要受果、核性状的影响,出仁率主要受核性状的影响,出核率和糖含量均主要受果实大小的影响,V_C含量主要受核、仁性状、糖含量及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经济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表明,在极显著(p<0.01)条件下,GLM模型检测到37个位点分别与13个性状相关联、MLM模型检测到29个位点分别与12个。主成分分析对30个野杏家系性状提取出8个主分量,累积贡献率为79.682%,反映了综合性状的大部分信息。按照25%的入选率,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家系为119号、102号、165号、142号、120号、253号、118号、258号、234号、243号。通过概率分级法筛选出7个核壳用类型的家系、11个大果类型的家系,7个高出核率类型的家系,8个高出仁率类型的家系,7个丰产类型的家系,9个高含糖量类型的家系,7个高V_C含量的家系。
其他文献
Ni(Ⅱ)与含氮氧配位原子的大配体形成的催化剂,可以不用助催化剂即有较高的烯烃聚合催化活性.不用助催化剂的催化机理不是阳离子催化反应机理,而是电中性催化机理.应用密度泛
新时期,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知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一个自发、个别的助人方式发展成为一个有组织、系统化的教育工作,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成为高校德育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心理育人纳入了“十大”育人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导向与要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
近年来,按照河南省工信厅的统一部署,平煤股份一矿深入开展"五优"矿井创建活动:严格安全管理,狠抓矿井质量达标,优化生产布局,大力实施"科技兴矿"战略,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深入开
玉米芯用PH=3的HCl煮提得到酸提水溶性粗多糖.该粗多糖组成为Glc,Xyl,Gal,经乙醇分级和Sepharose CL-6B柱层析纯化,得到多糖CCCP.经Sephadex A-25柱层析、比旋光度测定、醋酸
对黑曲霉木聚糖酶同工酶的酶学性质及圆二色谱(CD)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曲霉木聚糖酶粗酶液经离心、超滤及Sephadex G-75凝胶层析后,分离得到了两个黑曲霉木聚糖酶同工酶组
1 病例报告患者 女,51岁。主因阴道不规则流血伴血块28d,于2008年11月7日入院。患者孕8产2,平素月经规则7,30d,量多,有痛经,近20年痛经逐渐加重。末次月经2008年10月10日至人院当日,
采用发散合成法合成了0.5~3.0代的树枝状大分子聚酰胺-胺,测定了系列聚酰胺-胺的1H-NMR和13C-NMR谱,结果表明,合成产物的分子结构与理论结构相符,而13C-NMR谱的测定结果表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