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信息力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运用逐步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市区的信息力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提升我国信息力的对策措施。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⑴信息力的界定。信息力是通过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创造、采集、处理、使用信息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力。信息力是生产力方面的范畴。信息化只是过程,其结果则是信息化所形成的信息力,信息力才是信息化所要追求的目标。
⑵信息力是经济发展的革命性推动力。信息力对社会生产力的作用机制包括信息的运行性效应、信息的物质性和能源性效应、信息的产业性效应、信息的组织性效应、信息的学习性效应。正是这五大效应,使信息力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突飞猛进的革命性作用。
⑶区域信息力测度体系的构建。区域信息力的大小是区域信息力的认识水平(LIP)、信息力的利用水平(AIP)和信息力的控制水平(CIP)所决定,即:IP=LIP+AIP+CIP。建立了四层级的区域信息力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⑷各省市区信息力水平的对比评估与分析。运用逐步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30个省市区(除西藏外)信息力水平的排序及其影响因素。上海的信息力水平总体上是呈逐年递增的态势,而且信息力水平与信息力认识水平、信息力利用水平的相关性较大,与信息力控制水平相关性较小,且成负相关。
⑸信息力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信息力已经成为促进我国GDP增长的原动力。虽然信息力对经济发展作用程度均呈递增态势,但信息力这种作用还较为弱小;引入注目的是,发达地区的信息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度较大,信息力产出弹性超过了资本产出弹性,信息力贡献度也超过了资本贡献度。
⑹提升信息力水平的政策建议与制度安排。我国应当大力发展信息力,从信息力的认识、信息力的利用和信息力的控制这三个方面加快制度创新和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