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均衡人口是近几年人口理论的新研究领域,人口的均衡发展也成为宏观人口的发展目标和人口实践的创新领域。基于这一理论体系的建构将有助于推进人口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有助于中国人口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持,既为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发展模式提供具有新的道路选择,也为未来云南社会发展提供均衡人口的新内涵。与全国人口转变形势一致,云南人口转变处在新时期、新任务和新挑战的关口,需要重新审视人口发展的长远战略与微观支持的可持续性。面向未来的云南人口实践需要具有时代创新的理论与观念体系中得到科学与客观的解释,而人口均衡发展理论对人口行为的价值评判、逻辑思辨与机理解释突破了传统人口理论的一些本质性缺陷,将人类人口行为的认知提升到新高度,也由此获得学界与社会实践应用的积极回应。云南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发展的进程、水平与阶段以及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性,都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需要在均衡人口理论的指导下对云南人口系统的内部关系、外在关联,以及问题与趋势加以客观判断和新的阐释,以期获得对云南人口发展未来走势的科学把握。因此,本研究认为人口均衡发展应该成为解决云南人口问题、推进人口发展战略选择的目标模式。以此为题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和突出的实践应用针对性。这一新生的理论架构与概念体系的解释、分析与批判性思维,将有助于推进和完善我国人口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基于对均衡人口理论的梳理和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第一,从人口发展历史角度简要概括了人类人口理论研究史的重要观点,综合梳理当前均衡人口研究中的主要观点和理论,构建起了欠发达地区均衡人口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将人口与其生活其中的环境,所拥有的资源,所处的社会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分析,该框架将均衡人口发展的均衡度分为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两大部分。第二,借鉴经典的人口转变理论,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包括健康素质和文化素质)和人口结构(包括人口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其理论观点。借助云南省历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研究分析云南省人口内部的均衡性。第三,从人口均衡的分析框架出发,分析云南均衡人口的外部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分别分析了云南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方面关系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情况。第四,参照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根据某些技术方法构建了均衡人口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涵盖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各个系统共计25个指标,并利用非主观赋权法--商权法对各个指标进行赋值。第五,构建评价模型,运用2000年至2012年十三年的数据测度各年的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度并利用协调度模型,通过计算云南、全国平均及广东不同发展水平均衡人口发展度E、均衡度D、以及可持续发展度SD。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各个地区各自均衡人口发展水平。通过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云南省得到如下结论:1、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云南地区,人口均衡发展的过程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各个指标状况都处于“不协调—基本协调—协调”的改进过程中。2、作为实证研究,我们同时研究了在同一政策环境下处于欠发达、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地区人口均衡发展状态。结果表明,无论云南,还是全国乃至较为发达的广东地区,人口均衡发展的程度都不高,基本都处于濒临失调的阶段,还没有达到协调的程度,所以要达到实现人口均衡型社会的目标,即便是辅以相关政策的改变,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经济发展水平并非是人口均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虽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其人口均衡发展度可能是一样的,欠发达地区甚至可能更高。这说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都可以寻求人口的均衡发展,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口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均衡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4、较高的人口均衡发展度只是表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区域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及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匹配。虽然云南的人口均衡发展度与全国平均和广东地区差别并不大,但其体现的是一种低水平的协调,而实际发展水平包括人均收入,人口预期寿命以及平均受教育等这些体现人口发展水平的具体指标,仍然存在巨大差异,并没有脱离其欠发达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