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常见野生牛肝菌矿质元素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来源 :云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luesky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森林类型和土壤种类多样,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是我国野生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国内已报道的牛肝菌种类有390余种,可食用的约200种。云南可食用的牛肝菌有144种,占中国已知该类群的70%以上,除少数品种有毒或味苦不能食用外,其余均可食用。牛肝菌作为一种珍稀菌类,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多种矿质元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本实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不同种野生牛肝菌中P、K、Fe、Ca、Na、Mg、Zn、Cu、Mn、Ba、Co、As、Cd、Pb等14种矿质元素在菌盖与菌柄中的含量,分析不同种和产地牛肝菌元素含量差异,比较元素在子实体不同部位之间分布特征,探讨不同部位对元素的富集能力,初步明确牛肝菌对元素吸收和富集特点。同时还对有毒重金属As、Cd、Pb与国家标准及世界卫生组织(WHO)限量进行比较,从元素的角度科学评价食用安全性。研究结果如下:  (1)样品中菌盖和菌柄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K和P是子实体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含量范围分别为5619-20500 mg/kg、2772-11672 mg/kg;Fe、Ca、Na、Mg和Zn次之;Cu、Mn和Ba的平均含量在9-310 mg/kg之间;Co的平均含量小于30 mg/kg。结果表明,牛肝菌子实体内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可作为人体必需元素的膳食来源。  (2)根据菌盖与菌柄中元素含量的比值(QC/S)可知,牛肝菌不同部位(菌盖、菌柄)对元素的富集能力具有差异,P、K、Zn、Cu在菌盖中的富集能力强于菌柄,Ca、Fe、Co等元素在菌柄中富集能力较强。本实验中82.25%牛肝菌样品的QC/S大于1,总体表明菌盖对元素有较好的富集作用。  (3)通过富集系数(BCF)可知,不同种牛肝菌对P和K的富集能力最强(BCF>1),其次是Cu、Zn,富集能力在菌盖中较高。对Fe、Ca、Na、Mg、Ba和Co的富集能力最弱(BCF<1),表明该类元素向牛肝菌子实体内迁移比较困难。  (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菌盖和菌柄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75.644%、76.630%,具有代表性。菌盖中因总方差64.477%的贡献率来自前两个主成分因子,菌盖中特征元素为Fe、Ba、P、Mg、Cu。菌柄中因两个主成分提供了总方差57.37%的贡献,可认为Mg、Mn、K、Fe、Zn和Cu为菌柄中特征元素。由此可知牛肝菌中特征元素为Fe、Mg和Cu。  (5)实验测定23种牛肝菌菌盖和菌柄中11种元素含量,各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菌盖与菌柄中分别有15、23对矿质元素呈现显著相关(P<0.05)或极显著相关(P<0.01)。元素间相关性较强,表明此类元素在牛肝菌生长过程中存在内在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野生牛肝菌不同部位对元素的富集有显著相关性。  (6)有毒重金属元素As、Cd、Pb含量均高于GB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的限量》标准,64%样品中As元素超标明显,80%样品中Cd元素含量超出最高限值,Pb元素在73%的样品中含量超标,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风险评估显示,成年人食用过量牛肝菌,存在健康风险。  (7)不同地区同种牛肝菌分析表明,牛肝菌在不同外界环境下,对元素的吸收有明显差异,其中昆明、楚雄、玉溪地区牛肝菌的元素含量较高,红河和香格里拉地区的元素含量相对较低。
其他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