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券市场是一个信息快速流通的市场,会计信息是否透明关系到证券市场能否正常运作。“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信息的准确、全面、快速地流通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因此,高度透明的会计信息是正是当前各国资本市场追求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广大投资者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径。然而,会计信息“不透明”始终困扰着资本市场的发展。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不少国际机构将其中的诱因归结为会计信息不透明;21世纪初,世界500强的安然公司由于会计造假事件而陷入破产的境地;而后的施乐、世通、莱得艾德等大公司的财务舞弊案件引发了人们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机制的质疑。震惊全国甚至是世界资本市场的银广夏事件让会计信息透明度(Accounting Transparency)的概念深入人心。以上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动摇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且还违背了资本市场上一项基本原则:“公平、公开和公正原则”,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因此,会计透明度相关研究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内部治理结构是否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正是本文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本文从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理论分析部分和实证检验部分:理论分析部分主要参考了国内外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重新界定会计信息透明度这一概念,并梳理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从契约观的视角研究委托代理理论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关系;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审视信号传递理论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联系;同时结合我国特殊的会计理论体系来考察会计目标理论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关联。实证检验部分立足于影响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公司内部治理因素,以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广泛使用的盈余平滑度和盈余激进度为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替代性指标,构建本文研究的三个模型:考评模型、盈余平滑度模型和盈余激进度模型,以在深市2007年-2010年上市的3211家公司为样本,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检验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大小和方向。在谋篇布局上,本文可以分为以下的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前面的理论分析部分通过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以及会计目标理论的阐述为进一步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奠定理论基础,其后的实证检验部分引入三个模型,将选取的样本数据代入模型中分析,考察影响因素的大小和方向。第二部分是会计信息透明度影响因素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从会计信息透明度概念的界定、理论基础研究、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其度量方法四个方面分别加以综述。国内外的研究综述表明,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探讨国外的研究要早于国内的研究,世界各大公司财务舞弊案件发生后,对该领域的研究更加活跃。虽然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研究硕果累累,但是目前国内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对会计信息透明的界定和理论基础研究过多地受到西方研究成果的影响,不完全适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影响因素的选择过于随意;度量方法的设计不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重新定义了会计信息透明度,将其界定为:一个实体真实的财务状况与其对外报告的状况的吻合程度。具有较高的信息透明度的实体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八条规定: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可比性。本文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重新定义试图使其更加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为后面的研究做铺垫。本文结合会计信息透明度关联方的特征,从全新的视角来考察该领域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一是委托代理理论主要从契约观的角度出发,将会计信息透明度看作是有关契约各方在契约制度安排下均衡的产物,从而得出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途径之一是降低契约的可塑性和委托代理成本;第二是将信号传递理论前提条件——信息不对称运用在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分析中,着重对公司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动机进行了分析;第三是将会计目标理论与会计信息透明的度量标准结合起来,对比会计目标理论不同派别下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评价标准的差异。第四部分为实证部分的研究设计,分为变量的选取、衡量和假设的提出、数据来源和样本的选择、模型的构建几个方面,为后面的分析提供一个框架。基于内部研究的视角,本文选取了9个公司内部治理的特征性指标作为解释变量,4个财务指标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进行模型设定。为了保障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引入了深圳证券交易所“诚信档案”中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的数据,作为衡量会计信息透明度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同时,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选取盈余平滑度和盈余激进度有针对性地研究不同类型的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这样形成了本文研究的三个模型:考评信息模型、盈余平滑度模型和盈余激进度模型。其中,考评信息模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是本文研究结论的重点参考对象;盈余平滑度模型重点研究在深证证券交易所有增发和配股行为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检验这些公司是否存在盈余平滑行为从而影响会计信息透明度;盈余激进度模型不仅检验有增发和配股行为的公司,还对经过特别处理过的公司进行深入的研究,有针对性的检验这些公司为了避免退市的风险而“激进”地调节盈余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程度。第五部分是本文的实证检验与分析部分,分为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检验三大内容。其中描述性统计分析了各个模型的常用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值,本文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指标的特征分类别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统计结果进行了趋势图分析。相关分析重点关注了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特殊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回归分析利用三个模型的检验结果对比分析,考察各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单独分析了经过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和当年具有增发和配股行为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从实证的研究结果来看,在深市上市的国有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高于非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透明度,说明国企高管的面临的更多外部监管和其自身的政治前途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高管持股和董事会规模与考评结果正相关,与盈余平滑度和盈余激进度负相关。进一步的统计结果显示,非国有企业的高管持股远高于国有上市公司,高管持股这一公司内部治理指标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股权集中度与考评结果负相关,与盈余平滑度正相关,适度分散的股权有助于提高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越大,会计信息透明度越高,而资产负债率与会计信息透明度呈负相关关系,高负债率的上市公司面临更大内在再融资压力,不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的可能性更大。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和相关的政策建议,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本文由研究结论得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是一下几方面:第一,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应当将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环境结合起来,才能构建成一个理性、规范、成熟的市场主体;第二,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董事会规模等公司治理特征性变量对会计信息透明度有显著影响,因此信息披露的规范应当根据市场主体的发展状况来制定,实现以“规则导向”转向“原则导向”,才能有利于降低市场主体的信息披露成本和风险;第三,利用股权激励机制完善公司高管薪酬设计,对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有积极的影响;第四,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上市公司交易规则的管理,强化经过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义务,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本文的研究贡献在于:第一、综合梳理了有关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研究成果,从涵义、度量方法、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几个方面分别综合分析与评述;第二、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界定了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涵义,使其更加符合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的特征;第三、为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构建三个模型,第一个模型综合性强,第二三个模型针对性强,综合考虑三个模型的研究结果,可靠性较强;第四、本文手工收集了2007年至2010年“诚信档案”中“信息披露考评”的数据,可为以后的研究作为一个参考。本文从公司内部治理的视角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作了探索性的研究,虽然作者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但是文章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由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历年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未对外公布,本文不能检验2007年-201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数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样本的代表性,客观上不利于结论的推广二是由于数据获取的难度和作者能力的限制,本文选取的公司内部治理指标大部分表现为公司特征方面的变量,不可能完全反应公司内部治理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