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作为其建设主体农民公民意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农民公民意识包含了较为广泛的内容,诸如民主法治观念、责任权力意识、独立人格、合作和集体观念等。当前我国农民公民意识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因此,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这方面叙述自己的想法,具体来说:第一部分首先从界定了农民、公民的概念,主要论述了公民意识在不同视域下的内涵,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的比较,人民意识与群众意识的比较,最后主要论述了农民公民意识;第二部分阐释了马克思关于公民社会思想,并论述了农民公民意识生成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但目前,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缓慢,农民收入仍然很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加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我国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市场经济的落后,文化素质不高,制约了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健康发展。同时,在政治制度上,村民自治中普遍存在问题,农民自治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城乡选举权的差异体现了我国选举权上的不平等性,再加上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民的政治地位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民的参与热情,制约了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第三部分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农民公民意识的缺失与根源。认为农民,主要论述了公民意识在不同视域下的内涵;公民意识缺失的表现是主体意识淡薄,权利和责任意识的模糊,人情和法制意识的纠结,契约和合作意识的缺乏。造成农民公民意识缺失的根源是: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农村经济落后的制约;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阻滞;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不健全。第四部分是对加强农民公民意识培育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奠定培育农民公民意识的经济基础;强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政治和制度层面为培育农民公民意识提供保障;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公民意识提供文化支持。希望本文能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公民建设提供理论性的建议,从而为促进我国农村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思想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