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川西地区包括扬子板块西缘和青藏高原东部,分别对应川西盆地和松潘-甘孜褶皱带。川西盆地东以龙泉山为界与四川盆地中部分隔,西以龙门山逆冲推覆带与松潘-甘孜褶皱带分隔,北接秦岭造山带,南到康滇古陆;松潘-甘孜褶皱带形如倒三角形,夹持于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和羌塘地块之间。晚三叠世以前,川西地区作为扬子板块西缘及其被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沉积了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浊积岩。自晚三叠世起,伴随印支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龙门山北段青川-平武断层蓝片岩形成条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项目编号:41372212; 2014-2017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松潘-甘孜造山带边缘拆离伸展构造及其构造体制转换机制研究”(项目编号:41672216; 2017-2020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西地区包括扬子板块西缘和青藏高原东部,分别对应川西盆地和松潘-甘孜褶皱带。川西盆地东以龙泉山为界与四川盆地中部分隔,西以龙门山逆冲推覆带与松潘-甘孜褶皱带分隔,北接秦岭造山带,南到康滇古陆;松潘-甘孜褶皱带形如倒三角形,夹持于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和羌塘地块之间。晚三叠世以前,川西地区作为扬子板块西缘及其被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沉积了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浊积岩。自晚三叠世起,伴随印支运动及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川西盆地结束了海相沉积历史,逐渐过渡为陆相前陆盆地,沉积了厚度较大的须家河组河流-湖相地层;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地区则仍然为浊积岩沉积。长期以来的观点认为龙门山向南东方向的逆冲推覆形成了川西前陆盆地,并为须家河组提供了主要物源。然而,近年来对龙门山逆冲推覆带的平衡复原结果表明,晚三叠世并不存在NE向的龙门山逆冲推覆带,而是仅在其北段表现为向南的逆冲推覆活动,且该时期的隆升规模有限。而在新生代,伴随青藏高原的隆升,NE向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发生了大规模的抬升。因此,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与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并不存在盆-山耦合关系。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以晚三叠世川西盆地的原型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聚焦于扬子板块西缘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并对松潘-甘孜褶皱带晚三叠世复理石进行了初步调查。从须家河组露头及钻井两方面资料入手,获得了须家河组沉积相带迁移及物源变化新信息;对松潘-甘孜褶皱带晚三叠世复理石进行了碎屑锆石测年,可借此分析其与须家河组在沉积时限与物源供给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晚三叠世须家河组自下而上可划分为5段,各段代表的川西前陆盆地轴向主体均呈东-西走向,从早到晚沉积中心具有向南迁移的趋势。来自须家河组的碎屑锆石年龄限定须二段沉积上限年龄为~221 Ma,须四段沉积上限年龄为~207 Ma,结合前人的测年结果,限定须家河组的沉积年代为228-200 Ma。对比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并结合指向南及南西方向的古水流数据,指示秦岭造山带为须家河组的主要物源。对松潘-甘孜褶皱带复理石碎屑锆石测年结果限定其沉积年代为225-222 Ma,其物源区也主要来自秦岭造山带。这一结果说明松潘-甘孜复理石盆地与须家河组在晚三叠世的大部分重叠的时间里具有相似的物源条件和前陆盆地特征,因此不可能是川西盆地的主要物源。在晚三叠世大部分时间里,川西前陆盆地与松潘-甘孜复理石盆地之间可能被早期的龙门山裂谷(晚二叠世拗拉槽)遗迹分割。综合以上新的结果和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与秦岭造山带具有很好的盆-山耦合关系,秦岭提供了须家河组的主要物源,秦岭造山带的前陆逆冲带渐次向南扩展,造成了川西前陆盆地沉积相带及沉积中心的南移。因此,提出了川西地区前陆盆地演化新的构造模式。
其他文献
金属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利用,地表矿床逐渐枯竭,已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因此,结合新的找矿技术寻找隐伏矿产已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生物找矿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内金属元素浓度的异常或生物特殊的生长和行为特征作为找矿依据一种新型找矿方法,主要包括动物找矿、植物找矿和微生物找矿。其中,微生物找矿作为一项新的技术越来越受重视。本研究选择山东省胶东金矿区的优势性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哀牢山剪切带是重要的新生代造山型金矿床成矿带。论文选取了哀牢山北段的镇沅金矿床和金厂金镍矿床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成矿流体来源,成矿过程和金的沉淀机制;并应用热力学模拟的手段,讨论在不同温度下造山型金矿水岩反应形成的矿物组合和反应范围。镇沅金矿床矿区内有五种围岩发育广泛的热液蚀变并形成矿体:碳质板岩,变质砂岩,变质玄武岩,石英斑岩和煌斑岩。各围岩发育相似的蚀
瓮安穹隆位于扬子地块东缘近南北向鄂渝湘黔穹隆群构造带与东西向黔中隆起的结合部位,本质上为一叠加构造穹隆。作为穹隆群的典型代表,其构造—热演化对揭示雪峰山板内造山带构造背景与演化,乃至华南构造格局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填图及前人资料的综合分析,在瓮安穹隆及周缘区域内从下而上共识别5个不同类型的不整合面,它们分别是:Nh/Pt3角度不整合面;D2/S2角度不整合面:T3/T2平行不
研究区位于西藏南羌塘西北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北缘,是研究特提斯演化的关键地区。前人对该地区研究多关注于岩浆岩和变质岩岩石学,而对变形变质过程及洋内岛弧俯冲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本文以南羌塘西北部猫耳山增生杂岩为研究对象,探讨特提斯洋演化过程。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和增生造山理论为指导,运用构造岩性填图及精细岩石学方法,采用构造定量分析、同位素定年和相平衡模拟等手段,研究猫耳山增生杂岩的变
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成矿带,发育大量与燕山期侵入岩相关的斑岩-矽卡岩-层控型Cu-Fe-Au-Mo矿床。虽然经过多年研究,但远离接触带的脉状金矿化和层控型矿体的成因依然存在巨大争议,而且矿区内稀散金属的赋存状态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论文以九瑞矿集区丰山矿田、城门山矿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内赋存于碳酸盐岩中的脉状金矿化、层控型矿体的成因开展研究,并对稀散金属的赋存状态进行探讨。丰山矿田矽卡岩
古近纪时期的地球经历了从温室气候向冰室气候的转变。早始新世是新生代以来最温暖的时期,与当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CO2]atm)较高有关,被认为是地球将来气候的一个潜在参照。因此,对早始新世气候进行数值模拟,并与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可以评估模式对温室气候的模拟能力,并增进对地球过去和将来气候的理解。本文首先在DeepMIP框架下模拟了古新世末-早始新世气候,并将模拟结果与指标进行全面对比。研究发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