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技艺·记忆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qq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弦,是流行于世界许多民族之间的一种“簧舌振动,口腔共鸣”的弹拨体鸣乐器,在我国有“口簧”、“口琴”、“口衔琴”等别称。凉山彝族口弦一般为竹制和铜制两种材质,形状似一柄短剑,铜制口弦音色清脆灵动,竹制口弦音色古朴悠远,弹奏时将口弦轻靠在嘴边,拨动簧舌使之发出声响,依靠口型及口腔气流的变化能奏出高低起伏的声音,基音之上可听见清晰的泛音。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口弦为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兼顾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研究视角,从历史、技艺和记忆三方面探究凉山彝族口弦的文化内涵,对口弦的产生、发展,制作、演奏与传承做梳理,揭示凉山彝族口弦从繁盛至日渐衰落的原因。首先梳理汉文、彝文文献资料,将凉山彝族口弦置于我国口弦文化艺术研究的广博背景中,探讨凉山彝族口弦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过程,即历时性研究;其次,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凉山彝族地区实地考察,即共时性研究。走进凉山彝族口弦艺人的生活,亲身体验与观察口弦的演奏和制作技艺,探究口弦制作与演奏的变迁与不变;走入彝族群众,在访谈中倾听他们与口弦的故事,观察他们与口弦的关系;通过局内人的口述资料,构建凉山彝族口弦集体文化记忆。最后,解读口弦纹样和形制蕴含的文化内涵,思考凉山彝族口弦的传承发展。本文还采用主、客位并行的观察视角,一方面作为局外人进入田野点,站在客位、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凉山彝族口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另一方面作为局内人,站在主位、参与者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沉淀和倾注于口弦之中的凉山彝人的思维观念与情感态度。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口弦历史和文化的考察,提炼口弦对凉山彝族的重要意义,呼吁人们铭记口弦历史,传承口弦技艺,延续口弦文化,从口弦历史的参与者或阅读者,转变为口弦历史的书写者和口弦文化的传承者。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运用纵向研究方法,从文献资料、彝族语言和文字等方面探讨凉山彝族口弦的历史与发展;第二章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运用观察与体验等方法,详细阐述凉山彝族口弦制作和演奏技艺,归纳口弦曲目内容,并附以乐谱和涵义阐释;第三章运用访谈法,以报道人的口述为主要资料来源,以集体记忆为主线探索凉山彝族对口弦的情感和身体记忆,构建凉山彝族对口弦的历史文化记忆。第四章解读凉山彝族口弦的纹样和形制所蕴含的的文化内涵,审美、民俗和思想观念等;最后,基于对凉山彝族口弦的传承现状调查,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结语部分,总结口弦对凉山彝族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一件乐器、一种技艺,更是彝人的一份情感寄托,一个似亲似友的精神伙伴,是凉山彝族历史的参与者,是凉山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历史厚度,它的技艺高度,它的情感温度和记忆宽度值得深入挖掘与研究。希冀本文能为凉山彝族口弦历史、技艺和文化研究提供一些帮助,让我们一起捡起金叶,由表及里进入民族艺术的深处,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展示给全世界。
其他文献
网络传播的社会本质特征是社群化。社群化传播塑造了特定网络空间的归属感并促进了后现代的"地区性"文化的形成。地区性文化塑造了网络空间结构,而网络空间的特定结构方式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工作一直都是我们党的工作中心,经济建设的成功与否也是检验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正是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个又
南戏《错立身》、《小孙屠》皆是根据元代同名杂剧改编而成的 ,两剧在主题、艺术形式、语言风格、排场等方面都留有北曲杂剧的痕迹 ,均是出于元人之手的艺术创作
<正>东北地区是我国的大粮仓,是秋粮的大头,抓住了东北的春播生产,就掌握了全国春耕生产的主动权。去年秋季,东北地区雨雪偏多,部分地区农田土壤过湿,特别是因秋涝沿江不少农
闻一多的新诗"时代精神论"和"新诗无边界论"的"诗质"论直指新诗本性,使新诗与旧诗相区别,是至今仍极有价值的论说。闻一多的"三美"论有相当强的"复古"意味,"音乐美"违背了白
<正>前言:随着浦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也发展迅速,并促进我县农机化作业水平的大副度提高。本文在分析浦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基础
按照酒店服务对象的不同,那么不同的酒店类型对室内的光环境也有不同的要求。现现今酒店照明设计已经成为室内装饰环境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怎样让酒店照明设计向更专业、更全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而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都伴随谣言的滋生和传播。群体性突发事件下谣言的传播不仅考验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检验传媒的公信力,
在印刷中,油墨黏度的控制是保证印刷品质量的关键,它直接与颜料的转移、脏版、印品光泽度,颜料粘接牢固度、静电等绝大多数质量问题相关,影响着印品的成品率以及工作效率。合
1978年以来,伴随我国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深入,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不仅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建设,而且促进了公共治理结构的初步形成。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