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弦,是流行于世界许多民族之间的一种“簧舌振动,口腔共鸣”的弹拨体鸣乐器,在我国有“口簧”、“口琴”、“口衔琴”等别称。凉山彝族口弦一般为竹制和铜制两种材质,形状似一柄短剑,铜制口弦音色清脆灵动,竹制口弦音色古朴悠远,弹奏时将口弦轻靠在嘴边,拨动簧舌使之发出声响,依靠口型及口腔气流的变化能奏出高低起伏的声音,基音之上可听见清晰的泛音。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口弦为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兼顾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研究视角,从历史、技艺和记忆三方面探究凉山彝族口弦的文化内涵,对口弦的产生、发展,制作、演奏与传承做梳理,揭示凉山彝族口弦从繁盛至日渐衰落的原因。首先梳理汉文、彝文文献资料,将凉山彝族口弦置于我国口弦文化艺术研究的广博背景中,探讨凉山彝族口弦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过程,即历时性研究;其次,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凉山彝族地区实地考察,即共时性研究。走进凉山彝族口弦艺人的生活,亲身体验与观察口弦的演奏和制作技艺,探究口弦制作与演奏的变迁与不变;走入彝族群众,在访谈中倾听他们与口弦的故事,观察他们与口弦的关系;通过局内人的口述资料,构建凉山彝族口弦集体文化记忆。最后,解读口弦纹样和形制蕴含的文化内涵,思考凉山彝族口弦的传承发展。本文还采用主、客位并行的观察视角,一方面作为局外人进入田野点,站在客位、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凉山彝族口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另一方面作为局内人,站在主位、参与者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沉淀和倾注于口弦之中的凉山彝人的思维观念与情感态度。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口弦历史和文化的考察,提炼口弦对凉山彝族的重要意义,呼吁人们铭记口弦历史,传承口弦技艺,延续口弦文化,从口弦历史的参与者或阅读者,转变为口弦历史的书写者和口弦文化的传承者。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运用纵向研究方法,从文献资料、彝族语言和文字等方面探讨凉山彝族口弦的历史与发展;第二章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运用观察与体验等方法,详细阐述凉山彝族口弦制作和演奏技艺,归纳口弦曲目内容,并附以乐谱和涵义阐释;第三章运用访谈法,以报道人的口述为主要资料来源,以集体记忆为主线探索凉山彝族对口弦的情感和身体记忆,构建凉山彝族对口弦的历史文化记忆。第四章解读凉山彝族口弦的纹样和形制所蕴含的的文化内涵,审美、民俗和思想观念等;最后,基于对凉山彝族口弦的传承现状调查,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结语部分,总结口弦对凉山彝族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一件乐器、一种技艺,更是彝人的一份情感寄托,一个似亲似友的精神伙伴,是凉山彝族历史的参与者,是凉山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历史厚度,它的技艺高度,它的情感温度和记忆宽度值得深入挖掘与研究。希冀本文能为凉山彝族口弦历史、技艺和文化研究提供一些帮助,让我们一起捡起金叶,由表及里进入民族艺术的深处,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展示给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