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和谐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aohe1986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十八大上,我们党围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吹响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号角,其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直接影响着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因此研究和谐新农村建设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理论渊源、丰富内涵、现实意义,来分析新农建设的时代内涵、重要意义和不和谐问题的具体表现,提出了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路径。首先,从和谐观的起源和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入手,对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基本理论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意义进行研究;其次,对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现状进行归纳,并在阐述新农村建设中不和谐具体表现的同时,对问题发生的根源进行一定的分析,为探索新农村建设道路提供了现实支撑。最后,在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具体路径,为各地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其他文献
本文尝试论证现代汉语声调与词类范畴之间的象似关系。旨在提出:(一)上古汉语丰富的词尾形态消失以后,部分形态历史性异化为中古时期以音高为主导要素的音高声调,并造成了单
意向性问题已然成为当代哲学的理论焦点。最重要的表征之一就是: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两大思潮都对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布伦塔诺将意向性规定为心理现象的本质,即意识总是关于某物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科普工作是提高整个民族科学素质的关键,也是贯彻“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青少年作为科普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本文考察的是舍勒的现象学伦理学之进路。我们将这一进路理解为从其质料先天构想到其价值论,再到其伦理学的推进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质料先天构想为其价值论奠基,质料价值进而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