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正常人髋部骨密度、骨强度随性别及年龄变化规律影像学研究目的:探讨股骨颈骨密度、骨皮髓质比率、骨髓脂肪含量变化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就诊的、无骨折史、无既往患有骨代谢异常疾病和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者。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由两部分构成(I)纳入298名受检者用DEXA测量股骨颈骨密度(FN-BMD),用CT测量股骨颈皮髓质比率(FN-CMR);(II)纳入192名受检者用MR测量股骨颈骨髓脂肪含量(FN-BMF)。按年龄分为五个年龄段(组1~5):≤44、45~54、55~64、65~74、≥75岁。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分析研究对象的FN-BMD、FN-CMR、FN-BMF与年龄的相关性;不同性别、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FN-BMD、FN-CMR随年龄增长而减低,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652,-0.599;男性各年龄段FN-BMD、FN-CMR均高于女性,但女性随年龄下降率明显高于男性,且女性FN-CMR开始加速降低的年龄段早于男性;2.FN-BMF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相关系数r=0.784;男性FN-BMF在65岁前高于女性,65岁后明显低于女性;但女性FN-BMF增长率高于男性。结论:正常人随年龄增长,髋部骨密度、骨皮髓质比率呈下降趋势,且女性为著;而骨髓脂肪含量呈上升趋势,女性增长速率高于男性;了解正常人髋部骨密度、骨皮髓质比率及骨髓脂肪含量随性别及年龄变化规律,对于髋部脆性骨折风险的影像学定量评估具有参考价值。第二部分:髋关节脆性骨折与骨皮髓比及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探讨髋关节脆性骨折与骨皮髓质比率以及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年龄≥45岁、有髋部(骨盆)CT、以及双能X线(DEXA)骨密度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有髋部骨折的病例须排除因严重暴力导致髋部骨折者以及有肿瘤、化放疗药物使用史等导致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共纳入338名患者,对所有骨折患者的健侧股骨颈区,用CT进行股骨颈皮髓质比率(FN-CMR)的测量,作为评估皮质厚度的指标。用DEXA测量股骨颈骨密度(FN-BMD),了解骨质疏松程度。I.按骨折史分为骨折组(107例)、未骨折组/对照组(231例),并按年龄分为四个年龄段(组1~4):45~54、55~64、65~74、≥75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FN-BMD、FN-CMR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性别分布、年龄组构成比有无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比较相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骨折组与对照组FN-BMD、FN-CMR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I.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45岁时髋部骨折的风险因素,比较不同因素间的相对重要性,建立相应预测模型,根据分析结果再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1.骨折组与对照组年龄组构成比不完全相同(p<0.001),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07),髋部骨折患者的FN-BMD、FN-CMR均显著低于非骨折组(p<0.001,0.002);2.FN-BMD对于≥45岁男性、≥65岁女性的髋关节脆性骨折风险评估有局限性(p>0.05);而FN-CMR除在65~74岁年龄段男性骨折组与未骨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FN-CMR为45岁以上人群的髋关节脆性骨折危险因素(预测方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8);FN-CMR比FN-BMD对于预测45岁以上人群髋关节脆性骨折风险有更高的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7,0.599)。结论:股骨颈骨皮髓质比率能较好反应股骨颈皮质厚度的变化,其值减低导致的骨强度降低是引起股骨颈骨折的重要因素,是预测髋关节脆性骨折风险的有效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