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宏观经济需要在合理区间运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过往的经验研究揭示,宏观经济与资产价格波动关系紧密,历次金融危机更是表明,资产价格的快速膨胀或者下降会给经济体带来巨大风险。2015年来,我国股市经历了前期的飙升与后期急跌的大幅波动,房地产价格也在短时间内经历了非理性上涨。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前国内资本市场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价格泡沫,如若不能控制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将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造成冲击,影响经济平稳发展。在此背景下,针对资产价格泡沫进行调控的货币政策,应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需要以规范的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对于是否应用货币政策来调控资产价格泡沫这一问题,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一类观点赞成不干预;另外一类主张央行应该事先采取积极行动,也就是常说的“逆风而动”的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前一观点占据主导地位;而危机之后,学者们意识到市场失灵的危害性,开始越来越多的接受第二种观点。尤其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央行倡导的稳健且偏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逆风而动”的货币政策具有相似的内涵。那么,“逆风而动”的货币政策是否能保证当前资本市场的平稳发展?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本文以“逆风而动”的政策为研究出发点,构建一个三部门的代际交叠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探讨该货币政策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并进一步结合中国的经验数据,利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如果将资产价格分解为基础价值与泡沫部分,货币政策对这两部分的影响机制是不同的。当央行试图采取加息政策来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快增长时,有可能适得其反,导致资产价格更剧烈的波动。也就是说,“逆风而动”的货币政策,其有效性是不够确定的。最优货币政策必须寻求当前总需求稳定和泡沫自身稳定之间的平衡。政策制定者需根据资本市场的运行状况,审慎使用“逆风而动”的货币政策,制定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