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贸易自由程度进一步提高,进出口贸易量大幅上涨。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伴随其中的生态问题,越来越多的产品需求和出口需求导致生产过程中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出口导向性的政策以及丰厚的经济利润也促使一大批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大量资源的不必要消耗和浪费。传统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尺度,无法衡量在经济活动中生态系统的经济代价和生态资源消耗等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关系问题,导致无法计算相应的实际贸易成本。另外,贸易的出口价格并不包含在产品生产时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所隐含的能源价值,同时进口方也没有付出相应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和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退化而需修复的成本,因而其产生贸易收益并非真实经济利益。因此,进一步研究对外贸易中的隐含能源消费是有效制定政策措施、改善现阶段经济与环境不可持续状态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生态角度出发,利用1992-201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面板数据,运用能值研究方法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能源消费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中国对外贸易效率指标的测算,最后对中国与典型国家——美国、日本、印度双边贸易进行案例分析。结果显示:1992年至201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能值总量处于先增后减的顺差状态。能值交换率呈现U型上升趋势,进出口能值货币比率下降至平稳的低水平,表明中国在发展经济和贸易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较相似,其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占比较大。中美、中日、中印贸易处于不断利好的生态贸易环境中。这与前人研究所得的能值逆差与贸易顺差共存的结论虽大体一致,但不同的是本文测算出的贸易生态能值指标呈现有利走势,中国的贸易模式不断向可持续模式发展。最后,本文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从生态角度而言,减少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出口,提高例如机械产品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同时增加能源及原材料进口,并且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水平,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双边贸易层面而言,充分利用产品和地域互补性,调整以资源密集型为主的贸易结构,在贸易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