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老话题、新热点,2015年9月发布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体思路,包括进行分类改革,本文将重点关注不同类型国企的国资比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实证研究以垄断性国企、竞争性国企和公益性国企的绩效为研究对象,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国资比例的变化对国企绩效是否产生了变化,采用门限回归模型测算出三种类型的国企的最优国资比例,探讨了随着国资比例的变动企业绩效具体如何变动。同时本文选择垄断性国企和竞争性国企里的两个典型案例中国石化和中国建材来探讨其混改方式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合《指导意见》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发现与实证结论相一致,并且又得出新的结论。最后根据本文结论提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建议,包括因地制宜实施改革;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引进有助于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投资者;混合所有制改革要给予投资者真正的“实惠”;改革企业只有通过苦练内功才能获取改革成果。 文章的创新点包括:第一、以往的研究大部分聚焦于对于一个行业而言的国有资本的最优比例,对于混合所有制分类改革的研究背景下多为理论性研究,而本文基于门限回归模型来探索竞争性国企、垄断性国企和公益类企业的国有资本最优比例,并且通过两个典型案例验证了实证结果。第二、本文对公益性企业的绩效通过冗员率指标来检验,完善了国企绩效评价体系。 本文结论有以下几点:国资比例的的变化会改变国企绩效的变化;具体来说,对于垄断性国企和竞争性国企,两者的国资比例与企业绩效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相关关系,本文通过门限值(拐点)检验得出了垄断性国企和竞争性国企在绩效实现最大时的国资比例分别是74.7%和41.6%;垄断性国企的国资比例远高于竞争性国企的国资比例才能使企业绩效达到最好;公益性国企的国有资本并不存在最优比例,国资比例与冗员率成正相关,国资比例越高,冗员率越高,即公益性国企中国有资本的存在显著地降低了企业的效率,但不意味着公益性行业可以进行大规模私有化;国资比例下降会带来企业绩效提升,而绩效提升的来源很大程度上来自公司治理机制的变化;国资比例的不同对国企绩效的影响还受到改革力度的大小、时间的长短的影响,改革力度大、时间长,国企绩效更明显,成果更显著;对于垄断性国企来说,改革的制约因素更多,难度更大,国企绩效显现更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