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散文与诗歌的生态研究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2010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散文与往届相比,呈现出鲜明的生态意识。其作品主要包括刘亮程的《在新疆》、贺捷生的《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穆涛的《先前的风气》、周晓枫的《巨鲸歌唱》、侯健飞的《回鹿山》,诗歌有:阎安的《整理石头》、大解的《个人史》、海男的《忧伤的黑麋鹿》、周啸天的《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李元胜的《无限事》,均贴有浓厚的生态标签。本文对作品中生态审美视域下人与自然的现实呈现、文学现象所传达的生态意蕴、生态哲学视域下生命意识的阐释,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中发现,作家于工业文明的物质浪潮中,面对农耕文化的瓦解与消失,人类物质、精神上出现的双重危机,引发了人与自然相处和生命意识存在的无数思考。这种深层次的思考,包含了生态意识中生态审美的感念、生态意识中生态危机的忧患、生态意识中精神生态的建构、生态关怀中生命意象的表征、道家生态智慧的审美传达、和谐生命家园的追寻等,透过文学现象观察生态的价值观,通过生态文学创作激发无限反思。他们的“回乡”之旅,如一首被上帝的手抚摩过的田园牧歌,在牧歌的特质里,通过悲歌、批判或者颂歌,通过人性与自然的孤独、苦难或者还原的本性,维护着大自然的尊严,维护着人性的真、善、美,维护着万物生灵的智性和灵性,绵延出人类与自然和谐且充满希望的前程。这一部“回乡”之旅的田园牧歌,彰显出人于自然之上的神性和爱的精神,继承着沈从文的本性,使一个生态文学的王国降临,使自然的文明生态展示出历久而弥新的无穷价值。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