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和异化——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fly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当前的翻译研究焦点也更多地从微观语言结构的对比转移到宏观的语言文化背景的探索上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系统的转换,在较深的层面上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对此,西方学者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翻译过程中有关归化异化策略的选择问题也成为翻译界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有关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研究多是从源语及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或是从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角度展开。近年来,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作用逐渐成为译界关注和讨论的对象。人们认识到翻译活动并非处在真空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本文试图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通过分析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各种因素,对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选择及其标准问题进行探讨。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首先阐述了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并回顾了中外有关归化异化选择的争论,并对归化和异化的辩证互补关系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确立了译者在翻译行为中的主体地位,进而阐释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翻译的过程正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过程,译者并不是“隐形人”。 第三章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探讨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提出归化异化是译者面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化时运用的翻译策略,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本章详细分析了各种因素如何对译者主体性,进而对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产生影响。 第四章提出,在选择归化异化翻译标准的具体操作方面,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处理,在语言结构层面应以归化翻译为主,而在文化特征层面应尽可能的运用异化翻译。 最后是结论部分。把归化或者异化当作唯一的翻译策略无疑是片面的。归化异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二者的选择绝不应是二元对立的模式。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进行商务沟通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根据国际电信联盟2014年度报告显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用户数量已占全球人口总数的40%。未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培
基于地缘接壤以及两国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经济发展方面的互补,中俄劳务合作由来已久,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及中俄两国政府对两国劳务合作的重视,两国的劳务合作发展趋势良
语言侧化的性别差异是语言学、心理学和医学等众多领域关注的课题。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女性的语言能力的确优于男性。女性拥有更强的语言记忆能力、更大的词汇量和更加流利的语
在翻译过程中,误译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文化的多样性,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以及译者的认知局限,几乎不可能做到完全对等的翻译。在本文中,作者首先提出英汉误译这一现象,然后从关联
短信广告是随着手机的发展和手机业务的增加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庞大的手机用户和巨大的短信业务成为开发短信广告市场的现实依据。短信广告是指以短信息或多媒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