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哲学思想。恩斯特·布洛赫被誉为20世纪最具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将乌托邦概念拓宽至哲学范畴,认为乌托邦是一个中性词,与“希望”、“现实的可能性”、“趋势”、“期盼”、“意识”等词的意思相近,表示一种尚未实现但又能实现的希望,是一种对未来期盼、向往的情感。这一哲学界定使乌托邦从根本上区别于空想、虚幻、不可能实现等特征的乌托邦主义。布洛赫乌托邦哲学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新发展,创造性的提出了“尚未”范畴。布洛赫将乌托邦区分为具体乌托邦和抽象乌托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乌托邦的新事物,并且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物质观、发展观均有一定程度拓展。布洛赫乌托邦哲学(又称希望哲学)思想的根本在于理解并唤醒驱使我们不断向前的乌托邦精神,扬弃和超越以物化和异化为特征的文化困境,从而实现人的自我面对,使人真正成为历史进程中具有创造性的主体,成为真正的自己。文章以布洛赫乌托邦哲学思想的起点:“尚未”范畴;核心:“乌托邦精神”;落脚点:“具体乌托邦”为逻辑线索贯穿全文,在叙述上从布洛赫乌托邦哲学思想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及其主要理论来源的考察出发,重点论述了布洛赫于1923年出版的《乌托邦的精神》中提出唤醒乌托邦精神的两条路径:“通过内在道路达到自我面对”和“内在道路转化为外在道路”,阐述了为什么要唤醒乌托邦精神以及如何唤醒乌托邦精神;此外分析了布洛赫乌托邦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实践观、人的全面发展观、交往理论以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绝对界限的拓展;最后指出布洛赫的乌托邦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其思想存在过分强调人的内在性、过分强调事物的未来而忽视了事物过去的历史等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