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很多语言交流活动,而教师提问则是促进师生交流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好的提问方式能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但是,当前中国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沉默现象还比较严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选择沉默,显然,教师未能很好地利用课堂提问,调动学生表达和参与的热情。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课堂沉默极大地影响师生的课堂交流,妨碍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因此,对课堂沉默现象的调查,探索教师提问方式对课堂沉默现象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可见,本研究对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丰富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输入假设理论,社会互动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师提问对课堂沉默的影响进行了调查。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英语课堂上教师的提问策略的现状是什么?2、教师提问对课堂沉默是否有影响?如有影响,是什么样的影响?3、什么样的有效提问能消除或减少课堂沉默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了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以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初一五班65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在调查前期,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英语课堂上教师提问的现状;在调查后期,笔者采用问卷调查以及课堂观察的方式,探讨了教师提问对课堂沉默的影响,并根据教师提问记录表(详见附录Ⅲ),探究能有效消除或减少课堂沉默的提问方式。根据调查,笔者有以下发现:(1)当提问时,教师通常都有丰富的表情。当与学生交流时,教师通常面带微笑并与学生有眼神交流。然而教师的提问策略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师的提问数量较多;问题认知水平不当,提问的问题有时过难,有时过易;教师提问的对象不当,通常学优生比较受欢迎;等待时间不足;对学生回答的反馈不当,当学生给出错误答案后,教师有时会责备他们,也不会帮他们找到错误的原因。(2)教师提问对课堂沉默有很大影响。当教师的提问数量过多,问题的认知水平不当,教师提问的对象不当、对学生回答的反馈不当时,学生往往保持沉默。然而问题的等待时间是否足够对学生的表现并无太大影响。(3)铺垫性问题、思考性问题、提示性问题和等有效提问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能有效打破课堂沉默。而过易、过难、表达不清等低效问题以及“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无效问题则不能减少或消除课堂沉默现象。通过本次调查研究,笔者在英语教学方面也得到了一些启示。首先,问题要适量。其次,问题的层次要多方面。再次,应该给学生更多机会。最后,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反馈。然而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参与本研究的对象来自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这些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本研究是否具有代表性还不能确定;其次调查对象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也未予以考虑;此外,调查课型也仅为阅读课,对于其他课型尤其是像语法课这样任务较重、过程较闷的课型是否适用还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