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农业优秀人才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村空心化问题较为严重,高层次、专业化的农业人才匮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致命短板,未来农业“谁来种地”成为当前迫在眉睫且事关大局的热点问题。2012年我国一号文件中首次指出应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人才队伍,优化农村人才结构。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政治素质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创新精神,而经过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无论是其文化素质、经营管理素质,还是科技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备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独特优势。因此,引导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对农业从业者低素质化的纠偏,同时也是确保农业后继有人的重大举措。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为指导,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山西省10所高校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从大学生的个人特征、家庭因素、社会偏见因素、政策制度因素、农村工作环境满意度以及新型职业农民认知程度等7方面11个维度对影响大学生的从业意愿因素进行假设。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验证分析,最终确定性别、专业、家庭支持度、对个人长远发展的影响程度、农村环境的满意度、社会偏见的影响程度、国家政策的满意度以及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程度等因素对大学生的入职意愿影响显著。最后根据模型运行结果,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创新学校教育制度、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五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