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萨克族熊舞的调查与研究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熊舞是新疆哈萨克族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草原文化和长期游牧生活的产物,它展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的记忆,同时这也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哈萨克族熊舞主要在吉木乃县与巴里坤县这两个地区,分别与2006年和2008年成功申报为新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地区相关部门开始对熊舞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工作。本文将从熊舞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吉木乃县和巴里坤县这两个地区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采访当地文化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及当地传承人,对两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哈萨克族熊舞的发展过程等情况做进一步的了解和考证,并将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和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依据相关信息资料对新疆哈萨克族熊舞的生存状况、文化内涵、传承发展进行客观地分析。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新疆的生态环境与地理位置,哈萨克族历史、风俗、文化以及民间舞蹈进行阐述。收集调研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分别对熊舞的生存空间、历史传说、传承谱系、传承人的生存情况,以及当下熊舞文化传承现状和政府对其保护的应对措施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分别对两地熊舞的表现形式、动律特点、节奏特点、音乐特点进行学习,并以视频、录音、图片的形式记录保留,分析比较两地熊舞的异同。第三部分,通过上述内容分析熊舞的文化内涵以及通过熊舞表演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气质及审美观念。第四部分,分析熊舞的社会功能及其存在的价值以及在传承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因素,阐述个人的观点,并对熊舞未来该如何应对提出合理的建议。
其他文献
肿瘤的发生多与染色体畸变有关,确定染色体畸变与肿瘤的关系,必然离不开染色体畸变的检测分析。文章简要综述几种常用染色体畸变的检测方法及其新进展,包括G显带、荧光原位杂交(F
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五指山猪、滇南小耳猪、香猪、梅山猪和大白猪共60个样本的,G砣基因5,调控区部分片段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研究。找到13个SNP,分别是:C5872T、C5888T
从T-DNA突变体库中获得一份以中花11为遗传背景的白色中脉突变体。该突变体剑叶以下叶片的中下部中脉表现为白色,白色中脉附近的叶色微黄,并且伴随株高等农艺性状的改变,暂时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碱基的非编码RNA分子,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及其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根据miRNA分子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