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典籍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而典籍外译对于弘扬本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水浒传》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其英译问题也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在《水浒传》四个英文全译本中,登特·杨父子的译本包含的篇章最全,翻译出版跨越的时间最长,也是最新的一个译本。虽然这个译本已经开始引起学界注意,但对于其翻译问题探讨的文章数量不多,范围不大,尤其是对于其文化流失问题的讨论更是少见。针对这一研究现状,本文以后殖民翻译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译本特色,译者的价值取向及翻译策略,以及书名和文化词语转换中的文化流失现象,从而揭示出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典籍英译中语言与政治、历史和权利的关系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文献综述归纳总结《水浒传》英译的研究现状,发掘研究空间,提出研究问题;第二章简述后殖民理论的起源及后殖民翻译理论体系及其主要人物、主要观点;第三章概述《水浒传》原本和登译本各自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重点介绍了译本的翻译体制及特色;第四章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出发,通过探讨登译《水浒传》中书名及文化词语转换的文化流失现象,分析译者的价值取向和翻译策略,进而得出最后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