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围神经长段缺损至今仍是外科治疗中的难题。目前自体神经移植是修复神经缺损的标准技术。但由于自体神经移植来源有限且造成供区损伤,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20世纪80年代末,在组织工程学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了人工神经的概念,即由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可降解高分子载体,结合以雪旺细胞为主的活性细胞,形成具有特定三维结构的复合体,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采用同种异体雪旺细胞构建人工神经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常用的方法,雪旺细胞对神经再生十分关键,但宿主的免疫排斥反应常会影响雪旺细胞的存活和生物活性的保持,从而影响人工神经的效果。Mosahebi等研究表明在充满同种异体雪旺细胞的人工神经支架上,第三周开始MHCⅡ类抗原的表达明显增加,并伴有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同时通过荧光免疫染色明确受到排斥的是同种异体雪旺细胞。因此MHCⅡ类基因是影响同种异体雪旺细胞存活和活性的重要因素。有人曾试用免疫抑制剂来延长雪旺细胞的存活时间,虽然具有短期效果,但免疫抑制可使再生的轴突发生变性、溃解,长期效果不佳。RNA干扰是通过双链RNA(dsRNA)在细胞内被Dicer核酶切割成长约21-23个核苷酸的siRNA,进而形成RNA诱导沉默复合物(RISC),然后双链siRNA解旋,反义siRNA链引导RISC通过碱基配对与同源mRNA结合,并使其降解,这种序列特异性的mRNA降解导致同源基因沉默。因此RNA干扰可以高效抑制移植过程中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同种异体细胞的免疫原性。CⅡTA参与MHCⅡ类基因转录的调控,是构成型和诱导型MHCⅡ类基因表达的主要调节因子。June等研究表明CⅡTA基因敲除的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因此CⅡTA基因是抑制MHCⅡ类基因表达的理想靶点。构建表达载体是进行长期研究的唯一方法,载体进入哺乳动物细胞内,依赖于RNA聚合酶Ⅱ启动子(polⅢ)中的一种,所插入的寡核苷酸链能够形成发夹状RNA,后者在细胞内RNA酶的作用下被切割成与体外合成的siRNA相同的序列与结构,发挥RNA干扰效应。本研究构建了针对CⅡTA基因的重组干扰质粒,并将质粒转染入大鼠雪旺细胞,可以特异性的抑制大鼠雪旺细胞中的CⅡTA基因和MHCⅡ类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了经IFN-γ处理的雪旺细胞的免疫原性。为创建免疫原性较低的人工神经种子细胞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