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及工作压力的提高,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以它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三大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可以累及全身尤其是弹力型动脉血管,大量的临床及动物实验证明颈动脉粥样硬化能反映所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增加是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的最早期最敏感的指标之一[1]和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代表性窗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易损斑块的脱落、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的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主要发病机制[2]。目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报道的有脂质浸润学说、氧化应激学说、炎症反应学说、损伤反应学说、血栓形成学说、血小板聚集学说和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随着国内外学者的不断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上述多个因素共同参与而形成的,并且为了阻止及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及易损斑块的形成而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调脂、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及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阿托伐他汀是目前他汀类药物中效果最显著、副作用最小的代表性药物,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10-20mg/天)就有证据表明可有效增加斑块的稳定性及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但是目前对于阿托伐他汀稳定及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随着人们对他汀类药物的认识不断加深,目前强化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在预防及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研究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本实验研究是基于脂质浸润、氧化应激及内皮损伤等学说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经验,通过多种损伤途径制造一个简单、实用、经济的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给以阿托伐他汀灌胃治疗,通过检测其血脂水平、血浆Hs-CRP、易损斑块内MMP-9的表达及通过解剖颈动脉在显微镜下直观的观察粥样硬化血管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来探讨阿托伐他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稳定及逆转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及其量效关系,为临床干预提供可靠的依据。材料与方法将48只健康雄性清洁级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模型组、常规剂量治疗组、强化剂量治疗组,各12只),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一周后,给予模型组及治疗组喂养配好的高脂饲料及腹腔定期注射维生素D3针,对照组仍喂养普通饲料,持续造模14周后,大鼠尾静脉采血测量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处死大鼠后手术切取双侧颈内动脉各1cm,光镜下观察颈内动脉组织学变化,测量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病理学变化,计数易损斑块数目及面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易损斑块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1.血脂水平:通过高脂配方饲料灌胃及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相比较,模型组与两个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两个治疗组间相比较,强化治疗组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2.血清hs-CRP:强化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血清hs-CRP测定结果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强化剂量组又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苏丹Ⅲ染色及HE染色观察颈内动脉病理组织学病变:对照组大鼠颈内动脉内膜光滑、管腔均匀;模型组及治疗组大鼠颈内动脉管腔变窄、内膜明显增厚,内含大量的泡沫细胞及炎症细胞,管壁质地易碎并弹性明显下降,可见到明显的易损斑块。各组间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4.免疫组化检测粥样硬化斑块内MMP-9的表达:对照组大鼠颈内动脉内膜MMP9阴性表达,常规剂量组MMP-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度、阳性细胞率、总积分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强化剂量组MMP-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度、阳性细胞率、总积分与常规剂量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1.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血脂水平、血清hs-CRP水平、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内MMP9的表达,起到稳定及减少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形成和进展的作用。2.在治疗剂量内,阿托伐他汀调脂、稳定斑块、减少易损斑块及逆转内膜厚度的作用与其剂量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