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改增”作为我国“十三五”期间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其初衷是为了减轻税负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2012年在我国上海试点实行到2013年8月1日推广到全国,到16年5月1日全面展开,“营改增”对我国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效应主要表现在减轻企业税负、促进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分工细化、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但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发展相对滞后、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低层次性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大等问题,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增长,吸收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营改增”作为一项重要的减税政策,针对生产性服务业采取了多项措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对“营改增”的背景、内容、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梳理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营改增”进展。接着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况、现状以及研究其内部结构的意义,分析了“营改增”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效应的关系。笔者结合实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营改增”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具有正效应,肯定了“营改增”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最后总结了“营改增”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经验出了对我国的政策建议。本文以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效应为衡量指标,采用31个省2008年到2016年9年的指标数据,利用DID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建模分析分析“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于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效应的影响,得出的结果为“营改增”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影响为13.01%,不是非常显著。这表明“营改增”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具有正效应,但由于该政策实施时间不长,政策具有时滞性,以及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最后,我国应该继续推行“营改增”,在实施期间及时改进出现的问题,完善其他对应政策,让“营改增”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效应达到最大,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