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过去30年,我国经济发展依靠投资和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经济之所以保持长期的平稳、高速增长,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我国凭借劳动力等要素比较优势和外向型产业发展战略,及时把握住国际第三次产业转移浪潮机会,迅速跻身于世界制造业的大国地位。但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过于依赖第二产业,过于依赖物资消耗,经济增长方式很不合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为我国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产业转移,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明确了方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一个重大命题,是一个涉及产业经济学和协同学的理论和方法,并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重大课题。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涉及的内容很丰富,需要从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等要素出发,对三次产业的现状、影响因素分析,包括所必然涉及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和市场规制作用,以及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时间序列进程、动态过程和实质、主导产业和接替产业的短期与长期的权衡和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空间展开过程,甚至三次产业的产业链的深化与拓展带来产业集聚、产业转移的动态比较优势和要素流动分析、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指标体系的内容和框架结构等等。作为博士论文,显然不可能对所涉及的这么多问题——进行有深度的分析和研究,为了说清楚主题,不少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我也思考和研究过,但我在本文中只能忍痛割爱,不去涉及。为了全面实现小康,西部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经济需要大力发展的地区。西部大开发虽然已经整整十年了,但在产业发展模式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中重要的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三次产业发展的孰先孰后、重点何在一直是讨论甚至争议较大的问题。本文除了论证三次产业的协同带动是别无选择的道路外,重点是要明确实现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根本在于制度建设。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制度与政策虽然存在着区别,但制度与政策密不可分,制度建设通常是通过若干政策的制订实现的。所以,本文在对制度建设进行论述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从产业经济学的规制角度,对政策措施的采用与实施用较多的篇幅作出了说明。本文立足于产业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借鉴和吸收复杂科学尤其是系统论和协同学等最新研究成果,采用系统仿真、演化动力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现代研究方法,对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内在作用机制、外在表征形式、外在或内生条件的影响因素等诸多方面展开理论和实证的研究。这个思路构成了本文的逻辑线索和写作脉络,在章节安排上:第一章:论文研究目的、方法和结构。首先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的目的,说明选题的由来,指出研究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制度建设的意义和目的。随之介绍研究方法,立足于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借鉴协同学、系统学等学科理论,融合主流经济学学术规范和传统,结合理论和实践;坚持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分析相统一、广泛采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加深对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制度建设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出相关建议。着重介绍了结构体系的安排,并总结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理论及文献综述。综述后续研究的理论平台及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研究需要涉及的理论体系,简介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及模式、产业区域布局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和规制理论。重点对近期关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理论文献、政策及成果进行梳理综述。第三章:对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认识。本章是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分析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提出背景,明确这一概念提出原因的基础上,给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定义,分析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内涵。并说明提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重大意义,指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是我国产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要求。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是经济良性循环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和重要内容,也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创新。这一章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也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给出了量化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模型,并对模型的使用方法和衡量标准做了介绍。第四章:对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具体认识。在分析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地区的特殊情况,具体地阐述西部这一特定区域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内涵。首先是站在区域对比的角度,突出重点,分析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现状,找到与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差距。从现实出发,明确指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对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同时,分析实现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约束因素。通过对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具体的分析,以此区别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共性和个性,提出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设想。第五章:研究现阶段制度不能充分发挥促进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作用的原因。本章是后续研究的引子,主要说明在西部这个区域,历史上产业发展各阶段同制度建设密切相关,尤其是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现状存在着明显的制度成因,进而探寻现阶段制度的缺失,为后续构架促进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制度建设勾勒出重点。在本章中分析制度建设对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效能,实证考察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发展的各个时期同当期制度的关系,探索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现状的制度建设成因及影响制度的重大因素,详细梳理现阶段制度对促进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存在的欠缺。第六章:给出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制度建设建议。本章构建建设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制度建设框架,给出建议,是全文研究的落脚点,也是研究的实际意义所在。首先就促进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提出了研究制度效能的理论模型,并说明影响制度效能的各方面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加大总量供给及其针对性、提高制度效率、健全实施环境、完善制度变迁路径及方式等建议,来增强制度对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效能,完善制度建设。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可能的创新:一、过去我国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使用较多的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全新理念。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这一新概念进行有独自见解的探索。并具体紧密结合西部的实际,从多个方面分析西部地区的三次产业协同带动。首先是从深度认识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角度出发,将带动和协同有机结合起来,认为三次产业的发展都具有主动性,三次产业都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三次产业的带动性是一种互补关系。不仅认为三次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着很强的关联度,并认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涉及到产业链、区域、特殊同常规等几个层面。同时,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有很强的全局观念和现实针对性。进而,在多种约束因素下认识西部这一特定地区的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分析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其与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差距,研究中强调现实约束因素,从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西部地区资源禀赋、国际经济形势、西部临边区域环境等方面具体认识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强调内外环境适应性,找到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发展的着力点。二、通过分阶段地梳理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同制度的关系,明确提出制度不仅是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制约因素、影响因素,更为重要的是统领、协调和促进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关键因素。通过探索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历史和现状的重大制度成因,及制度建设对促进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缺失;系统梳理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并从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角度,分析现有制度建设的不足,提出为促进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需要完善的制度建设要点。三、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研究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协同带动问题,并给出了建议,构建促进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制度建设框架。在全面分析相关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考察制度供给的来源,强调增强制度供给,特别是政策扶持;分析制度发挥作用的机理,强调提高制度效率;研究制度实施环境的组成,强调完善实施环境;探索制度变迁的路径和方式,强调推动制度变迁向更高级层次演变,提出通过这四个方面来全面增强制度建设的效能,系统性地引导和促成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协同带动。同时,针对制度建设框架引进系统控制理论,强调通过组合的方式构建制度建设框架来系统性地发挥制度建设效能,并强调制度建设自我完善的生命成长性。目前还没有人做这个工作。不足之处: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制度建设这个课题研究内容涉及十分广泛,作为博士论文难以详尽论述,加之作者水平有限,不尽不到之处,万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