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纪念馆空间体验设计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ek11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灾难频发,无论是类似9.11事件的人祸还是包括汶川5.12大地震在内的天灾,都给人类带来灾难和毁灭,教训是惨痛的。灾难的巨大破坏力以及人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坚韧、博爱、团结和神圣的生命情感是值得珍藏和发扬的。在这种背景下,以灾难为主题的纪念馆建设在二战以后又掀起了一轮高潮。然而,现今对灾难纪念馆的系统研究不多,特别是灾难纪念馆的体验空间更需要总结分析和研究。建筑体验的概念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提出来的,人的身体体验成为评价建筑空间的越来越重要的标尺。二十世纪末,它还在经济领域发展成为《体验经济》(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的学说。随着信息时代体验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创造独特的空间体验在灾难纪念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灾难纪念空间的形式、冷暖、声音等知觉因素与文物、文字、符号等内涵因素结合,最大限度地运用身体的感知和理解,调动起所有的空间体验信息,为观众提供独特的空间体验,达到体验的最终目的。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通过大量的案例,分五部分研究灾难纪念馆体验空间的设计:第一章绪论是提出问题部分,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研究的内容进行概述,包括研究背景、内容和范围、意义和目的、方法和全文框架。第二章灾难纪念馆建筑概述是分析问题的部分,阐述了灾难、灾难文化心理、灾难纪念与建构、灾难纪念馆的相关理论,灾难纪念建筑空间的发展历程、组成以及发展趋势。第三、四、五、六章是本文的中心重点,也是解决问题的部分。首先审美体验接受两方面透彻地剖析灾难纪念馆空间体验的原理和过程,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按体验的深浅层次将体验空间分为知觉体验空间、情感体验空间和内涵体验空间三类,接着从体验的角度分别研究空间原型、情感再现和期待内涵的体验空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从而探讨对灾难纪念馆体验空间的设计启示。第七章结合灾难纪念馆的详细实例调研,从体验者的角度进一步地检验前文的观点。最后为全文的结语部分,总结并概况了研究体会。
其他文献
简述了国内外冻土单轴抗拉、抗压强度的试验方法,分别在3个不同温度下(-7℃、-12℃、-17℃)进行了单轴抗拉、抗压强度测定。试验表明,采用劈裂法测定冻上抗拉强度是可行的。试验的结论对冻
高师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应借鉴教师赋权增能理论和学生赋权增能理论。具体改革路径为:以制度和机制确保英语专业教师参与管理和决策,打造赋权增能的高师英语专业教师队伍;
随着城市污水处理量逐年上升,污泥产生量不断增加,如何安全处理处置污泥已成为国内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污泥的干化及焚烧处理是污泥处理处置实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
在现代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增强,人们对于互联网技术也不再陌生,借助发达网络科技的普遍适用性,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移动终端掌握和了解社会讯息
<正>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作者在这“序”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图景。作者起
五四时期儿童诗创作是新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现代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时期的儿童诗创作成果是比较丰富的,从1915~1927年这十余年中,不但现代新诗诗人参与了儿童
<正>收视率同时间段全国第一的《非诚勿扰》栏目,让光头孟非成为家喻户晓的平民主持人。但这位入选"中国十大新锐主持人"的传奇主持,背后的一路艰辛却是少有人知。1990年孟非
期刊
东北辽南女作家孙惠芬,一直执着于以守望乡土的视角考察辽南乡村百姓的真实境遇,以朴素细腻的笔触塑造兼具时代与地域内涵的乡村女性。孙惠芬四部长篇小说共塑造了百年以来辽南
<正> 教学参考书强调《小石潭记》着意表现了柳公之“忧”,而笔者认为通篇还洋溢着“乐”的情韵。借苏东坡评价柳宗元《南涧诗》的话说,即是“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纵观全文
公司治理机制有效与否,不仅体现在公司价值和业绩水平上,还体现在公司业绩的波动性上。管理层内部实行差别化的薪酬体系,被认为是解决代理问题的有效途径,薪酬差距越大,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