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叶(Camellia sinensis),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近年来,随着健康生活理念的传播,具有诸多保健功能的茶叶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交易量不断上升。作为六大茶类之一的白茶,因不炒不揉的独特加工工艺保留了茶叶最原始的风味,滋味醇和,香气清鲜。根据采摘标准不同,白茶分为四种: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白牡丹茶作为白茶的一种,以绿叶夹银心的优美形态区别于其他白茶,是最受消费者喜爱的白茶之一。在民间“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广泛流传。白茶在抗氧化,减肥,抗肿瘤方面都有显著功效。茶叶的药理功能与其中蕴含的化学成分密不可分。其中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是一种以儿茶素为母核的儿茶素衍生物,分离纯化工艺复杂,结构鉴定难度大,目前关于此类化合物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从白牡丹茶中分离纯化黄烷醇生物碱,鉴定其绝对构型并研究其部分活性,为以茶叶为来源的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本实验主要对白牡丹茶叶中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研究,采用不同溶剂对白牡丹茶80%丙酮/水浸提物分级萃取(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获得白牡丹茶叶正丁醇部位浸膏。将正丁醇部位浸膏采用MCI、Sephadex LH-20、Toyopearl、正反相硅胶柱层析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再结合多种现代波谱学方法(1H-NMR、13C-NMR、2D-NMR、圆二色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对分离纯化后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同时对得到的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结合抑制AGEs累积活性实验探索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对糖尿病的作用。本实验从白牡丹茶中分离出15种化合物,包括2个新化合物和13个已知化合物,新化合物为白茶素1(1)和白茶素2(2)。13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已知化合物为(-)-8-(5’’’S)-N-乙基-2-吡咯烷酮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3a*)和(-)-8-(5’’’R)-N-已基-2-吡咯烷酮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3b*),没食子酸甲酯(4),儿茶素(5),表儿茶素(6),没食子酸(7),山奈酚(8),原花青素B2(9),山奈酚-3,7-O-β-D-二鼠李糖苷(10),表没食子儿茶素-(4β-8)-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11),(-)-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12),1,6-O-二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3),1-O-没食子酰基-4,6-(-)-六羟基联苯二甲酰基-β-D-葡萄糖(14),1,4,6-3-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5)。分离得到的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抑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积累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2,3a*,3b*对AGEs积累有显著抑制效果且明显高于AGEs抑制剂氨基胍,化合物1,2,3的IC50值分别为25.26μM,13.48μM,10.33μM.本实验的亮点在于从白牡丹茶中分离得到两个新化合物白茶素1和白茶素2,且化合物3a*,3b*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并且利用NMR和CD技术对新化合物以及3a*,3b*四个黄烷醇生物碱行了结构鉴定,确定了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同时对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了抑制AGEs积累的研究,结果表明从白牡丹茶中分离得到的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能够有效抑制AGEs的累积,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天然产物资源。因此本研究继续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了黄烷醇生物碱化合物与胰蛋白酶、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蛋白)和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位点,以及结合能力,进一步证实分离的得到的黄烷醇生物碱化合物对糖尿病治疗的潜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