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WTO的进入,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全球经济呈一体化之趋势,面临激烈竞争的建筑业,国内项目经理自身素质和能力不足的现状必须改进,同时,为了积极应对国外承包商的竞争,并贯彻中央“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我国开始实施建造师执业资格和项目经理职业资格制度。目前我国与国外建造师在职业资质水平、职业职责、职业权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项目经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整合”作用,要求其具有良好的道德、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较强的能力。建造师执业资格通过笔试获得以测试必备的知识体系,然而其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却难以衡量,因此我国规定,建造师必须通过业绩和知识认证后方能担任项目经理。当前,全球对项目经理的能力评价趋于业绩,而国内迄今尚无评判项目经理能力的职业资格标准,以作为企业聘用和考核的依据。因此,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该标准,对项目经理进行知识更新和再培训,使其上升为国际项目经理,与国际接轨,是我国建立建造师和项目经理职业资格制度的重要任务和途径。论文在总结国内外项目经理认证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基于业绩评判的国际项目经理职业资格标准体系(CCPQ-ISM,下称资格标准体系),主要阐述了该体系的标准体系和评估体系以及通过该体系项目经理能力提高的原理,同时,鉴于国内外项目管理实践的差异,论文还阐述了标准的内涵及认证要点,使国内项目经理申请者能准确理解并通过认证;随着总承包制度的推广,项目经理的项目管理范畴发生变革,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延伸,作者在全面比较《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GB/T50358-2005)与中国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C-NCB)和《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总承包项目经理职业资格标准体系;论文提出了客体评价,即采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和ABC法,根据国际项目经理申请者的证据材料进行能力评价的方法和体系,针对性地找出其能力的不足之处,持续改进,同时,论文还提出主体评价,即采用反映标准、学习标准法以及工作标准法对项目经理知识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和改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资格体系达到了提高项目经理知识和理解、能力和素质提高之目的。该资格体系在国内是一个全新的认证体系和概念,将对我国建筑业产生变革和影响,作者从项目经理职业化、项目管理、技术、文化、理念、企业管理等角度论述了该体系所产生的影响,也进行了效益分析。从职业化角度,建立了一套基于业绩评判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项目经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包括评估体系、培训体系、资格认证体系等,有利于促进项目经理职业化发展;从技术角度,促进了诸如精益建造、绿色技术等应用,并促进可持续及循环经济之发展;从文化角度,促进了团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项目经理部整体素质及企业竞争力,发展了项目经理职业生涯设计等思想,体现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精髓;从项目管理角度,促进组织扁平化及信息化,促进建筑业的健康与安全施工、环境保护措施等并促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体系的实施;另外,倡导沟通管理,为工程项目增值服务;从人力资源角度,促使企业充分运用行为科学和激励理论,重视和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切均显示资格体系的巨大影响。论文还研究了资格体系推进策略,在分析来自政府、企业、申请者个人等方面的因素基础上,指出体系的推进需从上述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此外,论文还探讨了一个十分重要而棘手的课题——中英建造师执业资格双边互认的可能性,事实上,资格体系示范工程使中英建造师执业资格双边互认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论文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借鉴英国成功经验,利用职业能力(CBT)、人力资源(HRM)、项目管理相关理论和制度经济学原理建立了项目经理职业资格体系;阐述了标准的理解和审核要点,结合国内项目管理实践,提出了资格体系的运行模式、评估方法,并以示范工程为背景,阐述了整个体系的运行内涵;完善了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国内建筑业职业资格体系,尤其是建造师资格制度,并就完善该标准知识体系提出了建议。②全面比较中英建造师资格体系并提出了基于业绩评判的项目经理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式,进而对我国现行优秀项目经理的评选模式提出建议,同时探讨了中英建造师资格双边互认的可能性,为推动建造师资格与国际接轨提出建议。③在CCPQ-ISM基础上,结合总承包规范(GB/T50358-2005),形成了基于业绩评判的总承包项目经理职业资格标准(CCPQ-ISMS)。④从技术、管理、组织、市场要素等方面全面分析了资格体系对我国项目经理职业资格带来的变革和影响,并进行了体系的效益分析;结合建筑业现状,分析了当前推进资格体系的障碍,对该体系的发展和推进提出了建议。CCPQ-ISM为建筑业其它职业资格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效的职业培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