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皮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在国内开展的项目少、例数少,未形成规模。本项目对三项CT引导下经皮穿刺介入治疗新技术进行了研究,旨在推动CT引导下经皮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以微创手段解决临床治疗上的难题或不足,为患者解除痛苦。 第一部分 CT引导下经皮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入淋巴结内阻滞术对伴后腹膜淋巴结广泛肿大、融合成块并侵犯、包裹腹腔神经丛的难治性、顽固性癌性腹痛的止痛效果。方法53例晚期癌症患者,男31例,女22例,年龄34~71岁,平均47岁。均伴有后腹膜淋巴结广泛肿大,并融合成团块状。全部病例均有严重的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向背部放射。疼痛发生时间为12天~2月,平均32天。临床上均采用过麻醉类止痛药治疗石例还接受过放射治疗,止痛效果不佳。应用CT引导下穿入淋巴结内酒精阻滞方法治疗 25例,应用传统隔脚前阻滞方法治疗28例。两个治疗组均加做了隔脚后内脏大神经阻滞术。止痛效果分为三级,0级:无止痛效果,阻滞术前后疼痛程度无改变。I级:疼痛轻度减轻,但仍需一定量的止痛药。Ⅱ级:疼痛较前明显减轻,偶用或少用止痛药。Ⅲ级:疼痛消除,不用止痛药。结果 穿入淋巴结内阻滞治疗组在治疗后二周、一月、二月、三月、四月的止痛有效率均比传统隔脚前阻滞治疗组高,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穿入淋巴结内阻滞治疗组在治疗后4个月的死亡率比传统隔脚前阻滞治疗组低,两者具有显 一1 一著赠异。穿入淋巴结内阻滞治疗组在治疗后,肿大淋巴结均有明显缩小;而传统隔脚前阻滞治疗组在治疗后,肿大淋巴结不缩小,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结论 对伴有后腹膜淋巴结广泛肿大、融合成块,胞犯、包裹腹腔神经丛的难治性、顽固性癌性腹痛患者,用传统的隔脚前阻滞治疗方法止痛效果有限,应采用穿入淋巴结内阻滞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止痛效果及使肿大淋巴结缩小的双重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第H部分 肾上腺良性功能性肿瘤CT引导下经皮穿刺酒精介人治疗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酒精注射疗法对肾上腺良性功能性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20例肾上腺良胜功能性肿瘤u例嗜铬细胞瘤J 7例醛固酮瘤)进行 CT引导下经皮穿刺酒精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血醛固酮、血钾及尿儿茶酚胺的变化;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肿瘤坏死情况。结果3例嗜铬细胞瘤经治疗后一年随访,未发生阵发性血压增高,尿儿茶酚胺也正常* 例醛固酮瘤治疗后5~6天,血醛固酮降至正常;血钾升至正常。治疗后7~10天l 例血压降至正常;2例需口服小剂量氨体舒通使血压维持正常,一月后不服任何降压药血压降至正常;5例血压明显下降,但仍需口服小剂量降压药使血压维持正常/疗后 7~15天 CT复查d 5例肿瘤全部坏死石例绝大部分坏死。一月后复查d 7例肿瘤明显缩小,3例肿瘤基本消失。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酒精注射疗法对肾上腺良性功能性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且简便、安全尤伤小及费用少。 第三部分 娜介人疗法治疗重觎无力 目的 探索一种对重症肌无力具有确切疗效,又能减少创伤性和并发症的新疗法。方法 21例重症肌无力(MG人厂T引导下于胸骨切迹上方 一2 一经皮穿刺胸腺,用本院研制的微波治疗仪作多点微波辐射治疗,并局部注射地塞米松。结果ZI例MG的症状和体征于治疗后3天内均好转,其中6例于治疗后肌力即好转。随访3年,显著好转15例,好转6例。胸腺体积于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缩小,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缩小率分别为引.14%J3.00%*0.11%。胸腺内可见低密度区,由胸腺组织凝固性坏死和水分气化所致。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胸腺介入疗法对MG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显效快,并发症少。适用于MG伴胸腺瘤或胸腺增生,不愿做胸腺手术切除或无法切除、胸腺放疗效果差k较好配合治疗的MG患者。 相关研究部分 重症肌无力纵隔CT与血清学、胸腺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重症肌无力(MG)胸腺CT表现与血清学CAE—Ah检测、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 108例 MG,均经纵隔胸腺 CT检查、血清CAE—Ah检测、胸腺手术切除及病理检查。男35例,女73例。年龄19~35岁。病程 10天~20年不等。使用 Picker PQ 5000V超高档螺旋CT机,层厚smm,层距smm。扫描范围自肺尖至隔顶部。均行直接增强扫描。血清CAE—Ah检测应用间接血凝法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胸腺手术标本主要进行镜检。结果 胸腺瘤良胜33例,恶性3例,胸腺增生58例,正常胸腺 14例。良胜胸腺瘤 CT表现为肿块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其中 3例可见低密度囊变区。恶性胸腺瘤CT表现为肿块较大、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缘不光整,与心脏、大血管、胸膜分界不清。3 9例胸腺增生 CT表现为胸腺前后径、宽径超过同年龄组正常值上限;18例胸腺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