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释意派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即为二十一世纪的口、笔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道路,它提出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突破了传统语言学描述翻译过程“理解—表达”的旧框架,进而为翻译学尤其是口译研究与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笔者选取两场学术报告讲座作为模拟交替传译的语料。第一场讲座将孔子思想和老子思想进行对比研究;第二场讲座详细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孔庙的情况。两位讲述人用词均精炼文雅,含义丰富,需要译者挖掘字里行间的深层意思。作为译者,首要任务是译出讲话人的所欲之言,而在实战中,特别是在口译时间短促的情况下,翻译的重点在于意思的传达而非拘泥于语言的外在形式,本场讲座中主要任务是传递核心意思,而释意派理论研究的重点正是阐述如何精确地传达讲述者的所欲之言,所以作者运用该理论进行翻译,以求真实反映讲述人思想内涵,达到传送听众完整、准确的信息的目的。如何在实际的翻译中体现传情达意,这是每一个译者都要面对的困难。通过具体事例的研究,笔者的研究结论为:利用释意派理论进行翻译,可以有效地理解原文,高效地表达信息,在提高口译信息质量和理解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第一部分,笔者首先简要地介绍了两场学术报告的背景和主讲人信息,其次回顾释意派理论,总结了“释意三角模型”。第二部分,笔者归纳了学术报告中讲述人的口语特点,并举例分析之,借助这些特点,译者可以更快地理解发言者的内容;再次,笔者提出严格区分三个概念:字的本意,字词在篇章中产生的意义,讲话者的所欲之言,进一步分析了口译中出现的意义单位、划分单位的依据以及注意点。第三部分,围绕这三个概念,借助诸多案例,剖析释意派理论在本次模拟口译中具体的反映过程,阐明这三个概念彼此互相联系又有区分。最后,笔者思考了自身翻译能力的不足,模拟口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同时思索了本次模拟口译中涉及到的一些译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