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RhoC、LyGDI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二者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7.07-2008.10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检证实为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各4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RhoC、LyGDI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1.RhoC、LyGDI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1)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在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RhoC和LyGDI的阳性信号均定位于细胞胞质中;在癌组织中,RhoC的阳性率为77.1%(37/48),LyGDI的阳性率为68.8%(33/48);二者在癌旁组织中均仅有少量表达。(2)蛋白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RhoC、LyGDI在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分子量分别为23kDa(Dalton道尔顿)、27kDa,二者在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197±0.220,1.035±0.118)、(1.810±0.099,0.859±0.091),二者在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其癌旁组织(P=0.001,P=0.002)。2.RhoC、LyGDI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所检测的RhoC、LyGDI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做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二者的表达无相关性(rs=-0.011,P=0.942)。3.RhoC、LyGDI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其患者临床资料参数间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所检测的RhoC、LyGDI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资料参数间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1)RhoC的阳性率与其患者的TNM分期(χ2=7.968,P=0.019)或淋巴结转移(χ2=6.516,P=0.011)有关,而与性别(χ2=1.340,P=0.247)、年龄(χ2=0.251,P=0.616)、组织分化程度(χ2=0.629,P=0.428)或病理类型(χ2=0.017,P=0.897)无关。(2)LyGDI的阳性率与其患者的TNM分期(χ2=7.857,P=0.020)或淋巴结转移(χ2=6.503,P=0.011)有关,而与性别(χ2=0.044,P=0.834)、年龄(χ2=0.257,P=0.613)、组织分化程度(χ2=0.200,P=0.654)或病理类型(χ2=0.125,P=0.724)无关。结论1.RhoC、LyGDI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其癌旁组织,二者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2.RhoC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与其患者的TNM分期或淋巴结转移有关,RhoC可能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程进展及淋巴结转移;而LyGDI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与其患者的TNM分期或淋巴结转移有关,LyGDI可能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程进展及淋巴结转移。3.RhoC、LyGDI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