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正迈入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进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首先需要寻求相应的理论加以引领和支撑。贸易竞争力是贸易优势的直接体现,一方面,中国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建成了贸易大国,也付出了诸多代价,制约贸易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传统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要素结构优化特征显现,尤其是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促使生产要素从传统要素向经济要素和经济全球化要素拓展,需要从拓展要素视角给予贸易现象更合理的解释。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基于增加值贸易统计数据的贸易竞争力测算相对更加准确,亦可测算和度量行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所处的地位。要素结构优化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获取经济增长尤为重要,如何有效的优化要素配置才能更好的提升贸易竞争力,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在梳理理论机理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验证要素结构变化对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贸易优势以传统要素为基础,根源于拓展要素视角下的“一揽子要素”;提升贸易竞争力以传统要素为基础、以拓展要素为保障;要素结构优化利于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和贸易竞争力,该机理通过直接效应和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中介效应得以验证;测算得到的中国制造业三大类行业要素结构呈现整体优化的特征;中国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但全球价值链地位呈现整体攀升态势;修正的NRCA指数相对于传统的RCA指数,更能真实体现中国制造业行业部门的贸易竞争力;通过比较传统要素和拓展要素不同视角实证结果发现,拓展要素视角下要素结构变化对提升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强化;传统要素与拓展要素都与行业贸易竞争力有关,传统要素是提升贸易竞争力的基础影响因素,而经济要素和经济全球化要素为进一步提升贸易竞争力提供了保障,从拓展要素视角能更全面的认识影响制造业行业贸易竞争力的因素;研究发现不同要素对不同制造业行业部门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存在差异,应按行业部门差异化配置要素、实行差异性的对策。明确上述问题,是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是中国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亦是中国建设贸易强国的关键。全文具体研究内容包含八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描述写作思路和研究框架,指出研究可能的创新和存在的不足。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首先介绍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展开详细的文献梳理,最后总结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阐述本文拟定的研究突破方向。第三章要素结构变化影响贸易竞争力的机理。本章首先分析贸易优势与贸易竞争力的关系,然后剖析并验证要素结构变化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机理。第四章中国制造业要素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测算。以中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本章首先将不同数据库数据进行归并处理,然后计算并分析各行业部门要素结构的现实特征,最后测算制造业各行业部门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全球价值链地位和贸易竞争力,为后文的实证分析提供数据支持。第五章基于传统要素视角的要素结构变化对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本章首先构建计量模型,并对模型中变量的选取、数据来源与计算进行说明;通过相应检验确定采用FGLS方法进行回归估计,对实证的过程与结果展开分析;并对回归结果进行了内生性、稳健性和分行业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物质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有利于行业贸易竞争力的提升。第六章基于全球价值链地位的要素结构变化对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通过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中介效应,考察狭义要素结构变化对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内在影响机制;本章首先分析了制造业要素结构变化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关系,然后考察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中介效应,通过指标选取说明和中介效应模型的构建,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和传导机制分析,并经过稳健性检验,发现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部分中介效应的确存在。第七章基于拓展要素视角的要素结构变化对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本章首先构建拓展要素的计量模型,并对指标选取进行说明和数据来源介绍;然后采用FGLS方法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种不同视角下不同影响因素影响大小和方向是否存在差异;最后,考察调节变量行业进口渗透率对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影响,并对相应的调节效应进行分析和讨论。第八章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本章梳理并归纳全文的研究结论,并结合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指出未来的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