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质与城市雕塑—南京城市雕塑探析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1234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当中,我们的感官、视觉、听觉都因城市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我们视线所及的不仅是不同的地貌与人群,更多的是覆盖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自己创造的大景观。城市就是在此居住的所有人的共同家园。当代城市雕塑是将艺术置于立体的公共空间中创造表现出来的,杰出的城市雕塑在雕塑家塑造伊始,就被赋予了灵气,写实亦或写意,都如同喷薄的艺术之光,璀璨绚烂,将雕塑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当代很多城市都用公共艺术传达着其独特的艺术精神、民族气派、文化底蕴。作为公共艺术的最普遍的形式之一雕塑在城市中的分布是极为广泛的,公共空间视野中总是能够寻觅到雕塑的身影,它们与各种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城市建筑融合为一体,形成具有艺术价值的公共艺术空间。城市雕塑是对环境的诠释,也是对环境的延伸,它使原本沉闷而有限的空间,升华为有生机的、无限的、充盈的空间。南京是旧日积淀与今日辉煌、自然风光与现代都市的碰撞,城市形象的设计与建设则更需要多元化公共艺术设计的参与,而城市雕塑的营造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南京的城市雕塑愈趋呈现多样性,公共艺术家已经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做了多方位的尝试、改革与创新。南京城市雕塑主要包括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和装饰性雕塑等三大类型,这几个类型的城市雕塑都展示了南京的城市风采。南京具有代表性的街区长江路街道以及新街口核心地区,这两个街区的城市雕塑艺术是南京公共艺术的缩影,凸显着南京的城市特质,具有时代性。南京的辟邪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否继续使用辟邪作为南京城市的象征,镇守城门,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城市雕塑未来的发展之路,应在传承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创新,传承之路与创新之路应合二为一。一方面,南京的六朝兴亡交替,成就其坦然沧桑、大气深沉、空疏旷达的文化特质。南京对其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从开始仅用冻结式博物馆保存,发展到利用如今公共艺术对历史文化风貌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同时重视公共历史环境空间的活力和生命力,努力实现历史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而南京城市雕塑也在南京城历史文化气息的熏陶下,练就其深邃而沉静、温润而苍劲、悠久而旷达的气质,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另一方面,未来南京城市雕塑若想现有基础上取得创新,则需要寻求与媒体、与大众进行更广泛更多元化的互动,运用科技等手段使南京城市雕塑有更长远的发展。随着公共艺术和城市雕塑的发展,城市的布局规划与建筑整体风格的设计必然将被纳入于艺术体系中,所以城市雕塑也应以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为依托。技术支持艺术,艺术展现技术,两者相辅相成,从而获得广泛的发展空间以及新兴的发展模式。工业革命后固体材料为主的机械艺术是主流,20世纪后期,科技迅猛发展促生了多种材料拼接的后现代艺术,而当下更加的发达科学技术为公共艺术媒介则提供了更多可能。水、光、电、声音乃至味道等一些虚无缥缈的非固体材料可以通过数字手段得到精确的控制,这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城市雕塑材质的种类,丰富当代城市雕塑的表现形式语言。南京城市雕塑虽有不同种类和风格,但其气韵、意境相通,共同承载着南京的人文故事、民俗风情、未来志向,笔者相信南京城市雕塑将在传承和创新的道路上,发扬其独有的气质和意蕴,为南京城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向南京乃至世界展示其独一无二的迷人风采。
其他文献
采用纳米氧化硅客体子球和聚苯乙烯磁性主体母球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主客体组装结构复合微球,将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抗体化学固载于组装微球表面,在流式免疫荧光检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理论为武器,从事探讨和变革人类社会的实践,取得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许多伟大胜利。反过来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矛盾理论。历史已经
本文对酌定量刑情节的定义、法定性及其在量刑中所处的地位等三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文中作者首先分析了主要几种酌定量刑情节定义所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
本文应用楼梯间加压送风防烟系统模拟程序,分析比较了楼梯间连接合用前室时,楼梯间和合用前室的三种加压方式,即单独对楼梯间加压;楼梯间加压,合用前室只加压着火层及其上下
在塔山矿8103工作面微地震监测中,测到距离震源远的底板孔检波器比距离震源近的顶板孔检波器先接收到微地震波的异常现象。研究表明,微地震波的直达波和透射直达波两种传播模
昆明上公山引水隧洞在采用TBM 开挖过程中,遇到了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断层裂隙发育、地下裂隙水十分丰富以及掌子面大量涌水的不良地质地段,隧洞围岩大部分属于我国水电分类中
渣土车监管一直是政府环保部门非常重视的管理环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行政管理与计算机系统相结合的监管成为可能本文基于物联网的RFID、GPS、无线通信等技术与视频智能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