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丰子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和个性心理,以及深厚广博的文化、艺术素养赋予他观察社会、探究人生的独特视角,使他的散文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气象,从而丰富拓展了现当代散文的表现领域和艺术表现力。通过对丰子恺散文研究的分析发现对其散文创作思想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本文拟在文学史的背景上,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丰子恺散文的创作思想及其嬗变过程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影响其创作思想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评价创作经验。本文对其散文创作思想的阐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章用两节内容从三个阶段对丰子恺散文创作思想的内容及其嬗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一节是自我的确立。通过“佛光中品位生命”、“童心筑就精神花园”、“冷眼观社会”三大题材作品的分析,阐述丰子恺基本的创作思想和第一阶段创作思想的特征。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丰子恺早期的创作笼罩上浓浓的宗教色彩和哲理性。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美的追求让丰子恺把笔触伸向了儿童。他设身处地的体味儿童的欢乐和痛苦,热情的赞美儿童的率真自然,但同时也慨叹于儿童黄金时代的短暂。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丰子恺看到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平。他用同情和赞赏的目光描写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民的不幸和顽强,他还以现代的开放的眼光捕捉到现代都市文明的堕落以及对乡村的冲击。至此,丰子恺的散文创作思想体系成熟,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基本稳定下来。第二节阐述了丰子恺在抗战时期和建国后创作思想的演变:自我的发展和在退让与坚守中的自我的挣扎。首先,着重分析了抗战时期在时代裹挟之下,丰子恺创作的指导思想,以及作家在主体性的固守中,呈现出的与众不同的特色。其次,把建国以后的散文创作分为十七年和潜在写作两个阶段,展现丰子恺的创作思想在自我和“非我”中艰难的抉择,及其在散文创作中呈现出的矛盾状态,并对潜在写作在文学史上弥补文革时代纯文学的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第二章从两个方面探讨了丰子恺创作思想的形成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传统的文化人格。丰子恺散文创作思想的形成除了有时代、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外,最重要的因素是对他的文化人格形成巨大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道。儒家学说的影响更多的是在他的为人处世、个性心理。佛学玄思与道家给予他的更多的是文学创作的风格方面。第二个原因是“人生艺术化”的文艺观对他的创作思想的直接的决定作用。第三章从三个方面对其创作进行评析。一是创作主体只有在创作中坚持主体性,才会创作出真正具有个性和生命力的作品。丰子恺的散文呈现出的边缘化特性,尤其在文革时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二是散文创作在自由挥洒、真诚表现的同时也要讲求必要的“规矩”。三是丰子恺善于在琐屑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能够小中见大,留有余味,这弥补了大多数作家只重视重大题材的欠缺。总之,作为表现了自我全人格的散文作家,丰子恺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别人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