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西番馆与西番馆来文——兼论《四夷馆考·西番》在清代的变异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ko0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设置四夷馆,辖于翰林院,教习译字官生译写往来文书以通朝贡,因参与民族及外交事务而干系重大.明廷发往边疆各族及周临诸国的诰敕,须经四夷馆翻译后方可发出,而各地上达的各类表文,亦须由四夷馆译成汉文进呈办理. 西番馆系四夷馆所辖十馆之一,专事与藏事有关的杂字、来文、诰敕之教习或译写.西番馆的考授制度及世业子弟问题,集中反映了四夷馆的一个制度侧面及历史深层. 《华夷译语》系明清两代四夷(译)馆出于译员教习或翻译的需要,由官方编纂的多种番汉对译辞书之总称,《西番译语》即为其中一种.《西番译语》杂字部分门类齐备、译例完善、收字丰富,记录了藏文语词之古音及历史音变,具有特殊的语料价值;而来文部分尤其是东洋文库本《西番馆来文》,所载藏区僧俗头目遣使入贡等历史信息,则具有极宝贵的史料价值.此外,《四夷馆考·西番》 作为《西番译语》旧本之叙录,内容虽大多取自旧籍,然其所反映的明人对藏区史地、人文的一般认识水平,的确十分值得深思. 关于四夷(译)馆及《华夷译语》问题,19世纪以来便已引起中西学术界的注意.尤其是《华夷译语》各馆译语之语料,甚至成为某些语言学家的主要学术兴趣之一.然而四夷馆典章文献零落分散且流行不广,又涉及诸多专门性较强的学术领域,均增加了彼此沟通、深入研究的难度.此前学者对四夷(译)馆之制度变迁,尚缺乏全面细致的探讨,这是造成对《华夷译语》文献特征认识模糊的重要原因;对《华夷译语》的研究,则大多是从语言学角度展开的,深入的历史学探讨极为有限,对各馆来文价值的发掘甚至成为盲点.上述问题的解决,亟待个案研究或专题研究的深化. 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试图探讨西番馆在制度层面的地位,并深入发掘《西番译语》尤其是《西番馆来文》的史料价值.全文凡分三章,现将主要立意概述如下: 第一章讨论明代西番馆的职司与史事.从制度创设与译习活动、隶属关系与衙署变迁的角度,探讨明代四夷馆之体制规模及历史演变.并以此为基础,详细展现《四夷馆增定馆则》所见西番馆考授选用制度及世业子弟事迹. 第二章讨论《西番馆来文》的源流与史料.首先澄清了书录题跋所见《西番译语》的版本源流,其次对东洋文库本《西番馆来文》进行了成因分析及史料笺证,最后汇辑考证来文的其他散见篇目. 第三章讨论《四夷馆考·西番》的残阙与复原,实为对《西番译语》旧本叙录之探究.以明《四夷馆考》及其在清代的变异为线索,系统辨证《四夷馆考·西番》的文字残阙,以及康熙刻本《四译馆考·西番》的史源问题.
其他文献
用凝胶注射成型工艺制备氧化铝陶瓷坯体,并测试坯体的抗弯强度,研究了固相含量、单体含量分散剂含量对坯体抗弯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陶瓷坯体的抗弯强度随着固相含量和分散剂
本文主要对清代台湾民族政策演变及有关内容进行论述。台湾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经历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起至1874年牡丹社事件发生前止。第二阶段
分析移动单小车以及双小车轮压对主梁的弯矩影响,给出了最大弯矩所在的截面以及最大弯矩的计算公式。 The influence of moving single car and double wheel pressure on t
战后的西德重新武装问题同西欧防务联合问题密不可分,是西方阵营的一个重要事件。美国、法国先后就西德重新武装问题,提出了一揽子计划和欧洲防务共同体计划。本文以重新武装西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本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明清太湖水利工程技术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域社会经济史、科技史与历史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经验技术向科学理论转型的认识角度,论述明清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