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池塘养殖是我国最重要的水产养殖生产方式,2004年其产量占到淡水养殖产量的70.36%。目前,养殖生产中普遍使用的池塘在结构上只有蓄水养鱼功能,缺乏有效的水体自净功能。随着池塘精养程度的提高,养殖投入不断增加导致池塘养殖水质恶化和养殖废水向外部环境排放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而养殖水质的恶化也会导致鱼类生长速度减慢,疾病发生率升高,养殖产量和品质下降,进而引起养殖效益的下降。 本研究对传统精养鱼池的结构进行改造,在精养鱼池中构建了由水生高等植物、滤食性贝类和生物滤料组成的集成生物净化系统功能区,以期通过三者所具有的不同水质净化功能,去除精养鱼池水中氮、磷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达到净化养殖水质、废弃物再循环利用、提高养殖效果、减少养殖废水向外部环境的排放和节水养鱼的目的。此外,通过室内试验初步研究了不同生物的净水效果,为后续研究积累资料和奠定基础。 1.精养鱼池内部水质生物净化试验 试验使用了1号、2号2个试验池(全池分隔为养殖区和净化区)和1个对照池(无净化区),通过泵水使池水在两个功能区间歇循环流动。在净化区,浮床栽种蕹菜、吊挂背角无齿蚌和生物滤料。在养殖区,1号试验池、2号试验池和对照池的鱼类总放养量分别为617kg、889kg和892kg。 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池相比,由水培蕹菜、背角无齿蚌和生物滤料组成的集成生物净化系统对精养鱼池水中TSS、CODMn、TN、TAN、NO2--N、NO3--N、PO43--P和TP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7~10月高温季节,设有该集成生物净化系统的试验池(尤其1号池)的水质明显好于对照池。试验池养殖区(尤其1号池)鱼类的成活率和总净产量也要高于对照池。 有关沉水植物栽种的有效方法、沉水植物与浮栽植物的搭配比例、集成生物净化系统结构的优化、净化区与养殖区水循环的最佳频率等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水生植物去除水中氮、磷效果的室内试验 (1) 浮床水培蕹菜:在水温28~30℃的试验条件下,浮床水培蕹菜对水中氮、磷营养盐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对CODMn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水培蕹菜5天对TAN、NO2--N、NO3--N、TN、PO43--p、TP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68.38%、95.77%、94.61%、76.79%、90.12%、80.41%和50.27%。 有关浮床水培蕹菜覆盖率与水中氮、磷去除效率以及对水体溶氧影响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