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气冷堆乏燃料干式贮存冷却系统瞬态分析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HTR-PM)在乏燃料的暂存与中间贮存阶段均采用干式贮存冷却方案。暂存阶段乏燃料余热功率较高,需采用强制通风冷却,中间贮存阶段余热功率较低,采用自然通风冷却。研究乏燃料干式贮存冷却系统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余热排出特性与风机失效时的事故进程,对于验证设计基准、评价事故工况下的安全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干式贮存冷却系统是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瞬态通风系统,其瞬态过程分析也为大尺度通风系统的模拟提供一种新思路。本文首先根据干式贮存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多尺度耦合的单相瞬态流动模型与共轭传热耦合辐射换热的瞬时固体传热模型。采用CFD方法研究贮存系统小尺度上的局部阻力特性与传热特性,在粗网格上实现瞬态过程计算,通过传递函数实现小尺度与大尺度的单向耦合。将竖井固体区域分层,独立求解每层的共轭传热耦合辐射换热的过程。其次研究瞬态分析模型的求解方法,并开发了瞬态分析程序TAC-DS。通过有限积分法将流动与传热方程在空间上离散,采用半隐格式处理对流传热,将通风流动与固体传热分离求解。流动离散方程采用半隐格式,使用压力修正方法转换为线性代数方程组并求解。固体传热离散方程也采用半隐格式,使用牛顿迭代法直接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将模型与上述求解方法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固化,开发了瞬态分析程序TAC-DS,并根据实验数据与CFD模拟对模型与程序进行验证。应用TAC-DS程序,分别研究HTR-PM乏燃料缓冲贮存区与中间贮存区在多种运行工况下的余热排出特性,得到了稳态情况下各竖井的流量分布、温度分布,以及风机失效事故后自然通风的建立与固体温升过程等信息。结果表明,缓冲贮存区与中间贮存区在正常工况与风机失效事故工况下均能有效排出余热,保证竖井内固体结构温度低于材料的安全温度限值。研究了贮存区存放贮罐数量、环境温度和固体表面热发射率对余热排出特性的影响,拓展了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最后将瞬态分析模型与TAC-DS程序扩展并应用于单相多组分流动换热,并以公路隧道火灾为例,分析火灾事故情况下的烟气扩散特性。表明瞬态分析模型不仅适用于高温堆乏燃料干式贮存冷却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建筑通风系统气相组分扩散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其他文献
定向细胞迁移广泛地参与多细胞生物的个体发育、免疫监控以及肿瘤转移等生命过程。脊椎动物单次跨膜蛋白Lrp12/Mig13a被多次报道通过调控神经元的定向迁移参与大脑皮层的发育,其功能的缺失或损伤将导致大脑皮层发育紊乱、癫痫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瘤等人类疾病。由于脊椎动物组织结构的复杂性,Lrp12/Mig13a发挥功能的分子细胞学机制一直未获得阐述。我们采用秀丽隐杆线虫Q神经前体细胞的发育模式为研究系统,
以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所应用的再生冷却技术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等方法,开展了超临界压力流体特别是超临界压力碳氢燃料的对流换热及热裂解研究,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系统设计及再生冷却技术的实现提供基础理论支持。利用直接数值模拟研究了超临界压力CO2在竖直圆管内的湍流对流换热机理。向上流动时,壁面附近强浮升力使得轴向速度的径向梯度在主流区变小,速度的径向分布变平坦进而变为M型。雷诺切应力由正
热电材料在固态制冷和废热回收领域具有重大潜力,其转化效率依赖高的材料热电优值ZT。Bi2Te3基热电材料具有长久的研究历史,在320 K左右展现出1的ZT值,主要用于制冷与控温技术。工业中约三分之二的能量以废热形式损失,而低于573 K的热量占到近一半。因此,如何提升Bi2Te3基材料的热电性能并将其推向低中温热电发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传统的区熔制备方法,球磨/机械合金化(BM/MA)结合放
目前对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研究主要针对单桩和桩数很少的群桩,这和大场地、多桩数的工程实际相差较大。本文围绕碎石桩复合地基力学特性及其多尺度分析方法开展深入研究。进行了离心模型试验,从复合地基宏观响应、局部化特征和桩土相互作用等尺度上分析了复合地基的承载变形特性。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和实用参数等效方法并验证了有效性,为解决碎石桩复合地基工程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研究的主要
超临界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可有效提高中低品位能源的利用效率,有机工质在超临界压力下的换热特性是影响超临界ORC系统性能、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ORC工质超临界压力水平流动换热特性展开研究,为换热器设计和系统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首先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超临界换热过程对系统性能优化、换热器面积及工质选择的影响,明确了超临界换热研究的必要性
在汤姆逊散射X光源、超快电子衍射(UED)、短波长自由电子激光(FEL)、等离子尾波场加速、高功率太赫兹(THz)辐射源等加速器前沿研究中,电子束团纵向分布尤其是超短束团长度的测量对装置的成功运行起重要作用。现阶段超短束团长度通常在亚ps到fs量级,基于不同的测量原理,已经发展了多种束团纵向分布诊断方法,但测量fs量级束团长度的方法仍需要进一步发展。论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理论和实验上,较为系统
高温气冷堆堆芯是一个由大量燃料球随机密集堆积而成的球床。球床运行在高温条件下并由高压氦气流通过对流换热带走堆芯热量。本文在颗粒尺度下给出了高温球床导热、颗粒辐射以及对流换热传热过程的数值模型。对于球床中的颗粒运动,论文中采用离散单元法(DEM)计算不同球径比和区域宽度比下的双区球床混合过程。而颗粒尺度混合指数和混合熵用于定量描述混合强度。计算结果表明双区球床的球径比对混合过程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
涉及气相、凝聚相、等离子体相的复杂火焰场广泛存在于实际工业燃烧及其调控过程中,如火焰合成纳米颗粒、煤燃烧污染物生成、燃烧与壁面相互作用、等离子体及电场助燃等。在这些复杂火焰过程中,不同物质相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转换普遍存在,有很多亟待揭示的基础科学问题。本论文结合气相合成这一实际应用所涉及的复杂火焰场,发展了针对性的在线光学诊断方法,探讨了火焰合成中多相态的转化和相互作用,并揭示了固体壁面和火焰等离
随着全球人口日趋老龄化,房颤攀升为心脑血管疾病中高发病种。左心耳是房颤患者身体上心源性血栓主要形成部位,血栓脱落随血液游离到脑部,闭塞脑血管将导致脑卒中。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为了定量诊治房颤、有效评估心源性血栓形成和脱落的风险,本文开展了基于心脏CT的左心耳腔体分割与腔内血栓自动诊断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近年来,磷光和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OLED器件的效率得到巨大的提升,其最高外量子效率早已突破30%,但效率滚降(roll-off)和较短的器件寿命成为制约磷光和TADF-OLED实际应用的重要因素。目前一种常用的改善器件roll-off和寿命的方法是采用具有TADF特性的热活化敏化主体,但目前热活化敏化主体在带隙较小的红光染料和激发态能级较高的蓝光染料上的应用较少,本论文提出了适用于红光和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