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在补充营养和产卵阶段传播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是我国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也是松树的主要蛀干害虫。本文通过大量试验,研究了植物挥发物和聚集信息素对松墨天牛的作用距离和特点;通过气质联用仪(GC-MS)检测分析,进一步阐明植物挥发物和聚集信息素在野外条件下的变化及其对诱捕效果的影响;通过野外诱捕和监测试验,研究了空间高度对诱捕效果的影响和诱捕器对松墨天牛诱捕的昼夜节律;对松墨天牛成虫内生殖系统发育进行了系统调查,明确了诱捕器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成虫发育阶段。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挥发物在50m、100m和150m处均诱捕到松墨天牛,引诱距离大于150m,是一种长距离信息物质;聚集信息素只在50m处引诱到少量天牛,是一种短距离信息物质;植物挥发物和聚集信息素联合使用有增效作用,诱捕效果显著高于单独使用的植物挥发物和聚集信息素。2植物挥发物主要成分为α-蒎烯和乙醇(总体积160ml,α-蒎烯120ml,乙醇40ml)。聚集信息素是2-十一烷氧基-1-乙醇,初始含量为35ul。植物挥发物成分种类和含量随时间发生变化:第15天时,乙醇含量为零,原始比例发生变化;第15-45天期间,α-蒎烯比例显著增加,并新增3种杂质:马鞭草烯醇、樟脑烯醛和马鞭草烯基乙基醚;第60天时,α-蒎烯比例又降低到73.34%,原有杂质松香芹醇、松香芹酮、桃金娘烯醛、马鞭草烯酮含量所占比例显著增加。聚集信息素在第45天时含量为零。野外诱捕结果表明:新诱芯(悬挂20d的诱芯)的野外诱捕效果在第50天时显著高于旧诱芯(悬挂50 d的诱芯);第60天后,新旧诱芯(悬挂30d和悬挂60d的诱芯)的野外引诱效果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综上表明:松墨天牛诱芯中引诱剂在野外条件下释放速率存在“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松墨天牛诱芯诱捕效果降低,与乙醇过早挥发完,有效成分前期挥发过快,后期挥发量变少相关;我们自制的松墨天牛诱芯野外诱捕的高效持效期不少于45 d,持效期不少于60 d。3天牛雌雄成虫的诱捕量与诱捕器悬挂高度相关,诱捕高度越高诱捕量越多:3m>1.5m>0m,4m>2m>0m,1.5m、3m、2m和4m的诱捕量显著高于0m。诱捕器只在晚上19:00至凌晨5:00诱捕到松墨天牛;诱捕高峰期是晚上20:00至凌晨3:00,此阶段的诱捕量为总诱捕量的91.89%。这表明松墨天牛在林间中上层活动,是夜出型昆虫。4取食0d的松墨天牛雌成虫卵巢颜色为透明,后变为乳白,再变成淡黄色,最后变成黄色;其直径随取食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发育成熟的卵巢管平均直径为4.016um;雌虫内生殖系统20d左右发育成熟;初羽化的雄成虫睾丸颜色透明,取食3d后变为淡黄色,睾丸略膨大,后期颜色和大小不再变化;雄虫内生殖系统6d左右发育成熟;植物挥发物和聚集信息素能引诱到20.68%的取食期雌成虫,24.32%的取食期雄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