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观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α干扰素治疗6个月后疗效的相关性,以期能够运用中医辨证指导临床选择α干扰素治疗病例,提高应答率、减少无效治疗。方法:纳入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期间确诊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且肝组织学炎症为2级或3级的患者206例:湿热中阻证55例、肝郁脾虚证53例、肝肾阴虚证49例和瘀血阻络证4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α干扰素治疗:每次500万单位,皮下注射,每周3次。治疗过程中每月检查血浆转氨酶(ALT)水平、HBV DNA(荧光定量法,检测下限为10~3 copies/mL)和HBeAg(酶联免疫法)。同时达到HBeAg的血清学转换、ALT恢复正常和HBV DNA降低至检测下限三项称为完全应答,达到任意一到二项者称为部分应答,未达以上任意一项应答者称为无应答。在疗程6个月末时评价各个证型患者的应答情况,并比较各证型疗效之差异。本文采用ITT分析,206例入选病例均进入统计学分析。结果:1、4个证型患者具有相似的性别、年龄、血浆ALT和HBV DNA水平等人口统计学或基线资料。湿热中阻证组和肝肾阴虚证组分别有1例因不能耐受α干扰素的副作用脱落,这2例视为无应答者参加统计学分析。在α干扰素疗程6个月末时各组完全应答者湿热中阻证组有23例(41.8%),肝郁脾虚证组有20例(37.7%),肝肾阴虚证组有10例(20.4%),瘀血阻络证组有8例(16.3%),统计学分析不同证型应答情况构成比及总体分布位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经两两比较以及从炎症2、3级分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α干扰素治疗后应答率以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同时优于肝肾阴虚证及瘀血阻络证(p<0.01),但肝郁脾虚证与湿热中阻证之间、肝肾阴虚证与瘀血阻络证之间应答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治疗以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疗效优于肝肾阴虚证及瘀血阻络证,提示中医证型与α干扰素疗效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中医辨证可为临床选择α干扰素治疗病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