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陕北地名文化景观时空特征分析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za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名作为地理学中的重要符号之一,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直接或间接体现区域的人文属性,更是与自然环境关联,一起体现着区域人地关系。陕北地区作为中国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通过对陕北地区地名文化景观的研究,既可以发现其中的命名规律和历史文化内涵,又能了解地名文化景观的形成以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要素的关系。这可以为今后陕北地区传承丰厚的地名文化遗产、实施地名的命名与保护提供参考,也可以丰富全国的地名研究工作。本研究以中国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陕北地区的乡镇地名为研究对象,结合榆林市和延安市各区市县地名志和地方志及相关文献,对464个陕北乡镇地名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地名的语源来历和时间进行梳理,并按类别进行分类分析。结合数字高程数据、坡度数据和坡向数据等,采用统计分析法、空间分析法的核密度分析法、以移动搜索法的点距离运算的空间平滑法及重心模型法综合分析该地区地名的文化景观及时空特征。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1)陕北地名文化体现了该区域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水文环境。地名中既有常见的山、峪、崖等地名用字,又有带有地域特色的塬、梁、峁、塔等地名用字。既有常见的河、湖用字,又有川、涧、渠、泉等将水文要素细化做地名的用法。(2)陕北地名数量受政治军事的影响较深。陕北地区经历了历朝历代的纷争,在不同朝代纷纷修筑长城、堡寨和驿站,尤其是明朝时期建造的军事城堡很多都成为了现在的乡镇名称,奠定了乡镇地名的发展基础。清朝时期朝廷又积极鼓励内地移民,促进了陕北地区的城镇发展。(3)陕北地名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陕北地区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西北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各民族在这里互相融合,留下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地名,很多现在仍在沿用。该地区又是萨满教、佛教和道教聚集的地方,民间信仰在此融合,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4)陕北地名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陕北中东部地名密度较高,尤其集中在佳县、绥德县、米脂县和吴堡县区域。对密度较高的地区的地理要素进行分析,该区域所处位置高程较低,坡向多为阳坡和半阳坡,坡度也较缓,均有利于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时参考陕北地区水系图,这些地区又都位于河流的交汇处,水资源条件较为丰富。(5)通过将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应用在地名文化景观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定量的分析方法和GIS技术结合能够在文化景观的研究中发挥空间显示、空间分析和精准严谨的优势,既可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也可以推广GIS的应用范围。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一种状态,其向老年痴呆症的年均转化率为5%-20%,这一过程不可逆转。因此,对MCI的病症进行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脑影像识别花费较贵,神经心理学测验需耗费较多的人力,且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尚未有一种简便的实验范式和客观的指标用于区分正常衰老与MCI。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改编了经典工
学位
化石能源的燃烧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这迫使人们寻找新的能源体系。氧气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是一个涉及到4个电子转移的反应过程,是燃料电池及金属空气电池等清洁高效的新能源转化装置的半反应。但是它在反应动力学上是非常缓慢的,这严重制约了这些新能源转化装置的发展。至今金属Pt催化剂依然是ORR最常用的商业化催化剂,但是它
学位
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是黄芪的重要药理活性成分,具有多种不同生理功能:如调节免疫、降血糖、抗炎、抗氧化及抗病毒等。前期研究发现,与黄芪多糖相比,水解后的黄芪多糖(the degradation of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DAPS)对环磷酰胺(CY)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肠黏膜免疫具有更好的调节作用。为解决黄芪多糖的水解工
直接不对称羟醛缩合反应是生物合成中能使碳链增长的最基本的一种反应,其产物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等领域。目前,该反应催化剂存在制备周期长且复杂,不具有经济效益等缺点。通过一步法合成的手性碳点作为非均相手性催化剂具有制备简单、环保廉价等特点。本文针对非均相手性催化存在的问题,以一步合成法代替传统的共价键方法,设计了手性官能团可简单一步法构制的手性碳点型非均相手性催化剂。通过场发射透射电镜(STEM)、红外
学位